方父见方游看呆了,打趣道:“怎么,走不动了?”
方游回过神,[切]了一声。平心而论,若是让方父和瑾哥去现代,看到那些高科技产品,肯定会比他还失态。
铜锣镇口外有个茶铺,旗子高挂,写着一个大大的[茶]字。
茶铺老板是个身材矮胖老妪,头戴青色方巾,身着浅灰色衣袍,腰围掉色兜裙。
老妪见到父子三人吆喝一声,“方老弟,过来吃碗茶?”
兄弟二人颇为诧异,这老妪竟认识阿爹?
方父笑呵呵摆摆手,“不了不了,俺们进镇,遇到大虫,包裹全丢了。”方父完全没有在路上展现出的精明,仿佛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老汉。
那老妪倒也不勉强,“东西丢了人没事就好,他们是你家小子?”老妪眯了眯眼,似看不清一般。
方父指着方瑾,“这是老大,”又指了指方游,“这是老幺。”
老妪点点头,也不知有没有看清,“长得俊,长得真俊。”
两人唠嗑了一会,在老妪盛情邀请下免费每人喝了一碗茶。
父子三人从赶路到现在没喝过一滴水,嘴唇都有些干裂,此时看到这茶都有些迫不及待。
方游喝了一大口茶,脸皱得如同方父的脸一般,偷偷问方父:“这什么茶?好苦!”
方父将茶水一饮而尽,一语双关:“凉茶,明目而识人。”
有了这个小插曲,方游的心情好了很多,这世道,好人还是很多。
铜锣镇商铺林立,叫卖的小贩,吆喝的脚商,耍杂的艺人,摇头晃脑的书生,掩面娇笑的妇人;或闲走谈笑,或行色匆匆,或低头沉思。
一派安宁祥和,繁华景象。
“方老弟?怎么这番景象?”
父子领着兄弟二人在镇上游荡,路过米行,被一个年逾半百,书生气质的老汉认出。
方父把之前对老妪的话一说,那老汉一听直摇头,“富贫不匀,好在安乐。”语罢,又盛情邀请父子三人去他家做客。
方游拉拉方父袖摆,“阿爹,您莫不是要带我和瑾哥,去吃那百家饭?”
方游自以为小声,不想却被那老汉听到,“此言差矣,小娃儿,莫要全了面子,负了情意。心意在,便是那百家饭又何妨?”
方父点点头,“周老哥训的及是,只是俺和犬子还有事,改日定会登门拜访,还望老哥不嫌弃才是。”
你客套一句,我礼让一句,方游快被这古人说话方式弄得头大。
他最怕的就是那种热情、又礼多之人,换句简单易懂的话就是那种,非常爱说教,却又是真心为你好的人,只得点头应训:“周老伯之言,方游定当自勉。”
那老汉见此子可教也,便也不多做纠缠。
等老汉走后,方游才知道那个老汉是铜锣镇有名的老秀才。
古代考试有很多,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在院试之前还有县试、府试,院试考中的叫童生,可参加乡试,乡试考中的叫秀才。
院试三年两次,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经商之人均不准应试。
好在方瑾三年后才考院试,已过孝期,并不算违反。
方父带兄弟二人穿过闹市,来到一条静辟小巷,直走右拐来到一户门前停下。
这户人家门院不高,白墙青瓦配朱门,俨然是一户小户人家。
这在现代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相当于三线城市的镇上的当地原住民,可以自己做点小生意。
而方游住的陈家村,相当于处在一个没有开通公路,非常落后的大山里人家。
方父上前叩门,来开门的是一位书童,那书童跟方游一般大,长得很讨喜,一看就是非常活泼的人。
书童见到方游父子,手顿了下,“你们等等。”然后将门关上,留下对脸懵逼的三人。
“阿爹,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闭门羹?”方游捂嘴偷笑。
方父摇摇头没说话,依旧信心十足地站在门前,若是手里多一把扇子,那气度就跟外面那些公子哥没什么两样。前提是忽略他那张老脸,和他身上的破衣服。
不一会那书童又打开门,出来时手里多了个油纸。
书童将油纸塞给方游,“你们拿着,快走。”说完将门关上。
方游接过油纸打开一看,赫然是三个糙米面馒头。
呆了半响,才恍然大悟:“阿爹,您莫不是真的带我和瑾哥,来吃这百家饭的吧?”
</li>
<li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9900;"><hr size="1" />作者有话要说:那只小壁虎不见了,应该是回家了</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