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瑶也不卖关子,布置好就让人直接放新菜牌,同时食材搬上桌,立刻开工,至于宣传等工作就交给其他员工了。
“现在开始售卖刺身,每人限购一份,种类随机,先到先得。”
刺身!
刺身一词来源于古日本,为了方便辨认生鱼片的种类而用竹签把鱼皮刺在鱼身上,或者直接用鱼鳍插在上面表明加装饰,即使后来不用这样的做法,这个称呼依然被保留下来,指代一切新鲜鱼贝类生食,主要是生鱼片。
生鱼片在世界各地都有起源,不过只说近的,日本的刺身其实起源于华夏。
早在周朝我国就有食用鱼脍记载,即切细的鱼或肉蘸葱和芥末食用,唐朝时达到高峰,这时候正是中日交流**,自然而然便传过去了。
再到明末酱油制法传过去,加上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生鱼片蘸酱油和山葵(即芥末)的吃法就成为其饮食文化。
反观华夏淡水地区居多,淡水鱼携带的寄生虫过多使得这一美食逐渐被华夏人舍弃,直到现在,吃刺身依然不属于大众都能接受的食物。
其实脍不止鱼贝类海鲜,古代的人们尝试在不同种类上寻找美食,并不是茹毛饮血,而是在追求极致的美味,他们也有其对卫生的独特标准和处理方式,只不过那些鸟类兽类的脍记载都在历史中消失
了,只剩下鱼脍。
即便这样,鱼脍的内容也丰富得让爱好者向往,例如鱼鳔二色脍、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水母脍等,现在粤区的淡水鱼生鱼片也是值得一试的特色之一。
为了纪念历史弘扬文化,冷瑶虽然嘴上说着生鱼片让食客有直观了解,菜牌上写的还是各种鱼脍这样的名称。
她有这个自信和实力使用脍之一字,它不但代表了一种食物,还代表了一种臻至化境的刀功!
洪荒商贸食材书和家传厨艺手札里都记载有关于脍的做法,甚至于已经失传的 兽类的脍,这些都是她的资本!
不过刺身这种食物毕竟不算大众,刚说出来还是让不少食客犹豫起来。
冷瑶不觉得自己靠说话可以在短时间内扭转所有人的观念,也没办法诉说这些食材比人家深海的挪威三文鱼还要干净健康,一切,还是手中的刀说了算!
“啪”的一声,一块鱼肉已经被她放在案桌上,拿着“旬”定制的刀,整个人开始散发出一种专注而锐利的气势,让食客们下意识退了一步。
说起来,这把刀的辛酸史承载着她被炒鱿鱼和遇见时烛的回忆呢,不是花光了钱变穷,她会急于在明月大酒店表现以至于被人利用,以至于煮赛螃蟹引来一具“飞尸”?
这么一回想,冷瑶的气势更加凌人,仿佛和鱼块有什么深仇大恨。
手起刀落,一片片r0u'se鲜红细腻,纹理规则饱满的鱼肉被切出来,两片一份放进员工早已准备好的
精美小碟子里。
如果说之前食客们还为生食而感到犹豫,在看到一片片漂亮得让人陶醉的鱼肉被摆好后,再加上冷瑶拿起末端的一点肉直接放进嘴里尝试,继而频繁点头咀嚼的情景,大家都豁出去了!
这种鱼原名叫什么,冷瑶就不打算公布了,回味了一下刚才它在嘴里的味道,和三文鱼的口感很像,她又用力点头,同时舔了舔嘴角,满意地笑了。
“决定了,从今天起你就是三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