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种希望,梁红英高兴得不得了。刚才听闻小丁和小山去世的消息时,她的心都快碎了。她有了一种痛失亲人的感觉,仿佛天都塌了一般。长时间相处下来,她和小丁感情深厚,如同姐弟。得知亲人被害,怎能不痛惜?何况她还觉得自己有责任。
可现在,得到这个好信息——小丁和小山可能没事,很安全。梁红英感觉自己从地狱又回到了天堂,心情无比畅快。她心想,自己和这两个小伙子有着共同的夙愿:他们想去救姐姐妹妹,而自己想去找两个兄弟,这不正好一拍即合吗?
于是,她对二人说:“咱们商量一下,想个办法,一起把亲人都救回来,你们看行不行?”两个小伙子一听,自然乐意。他们原本计划抓几个日本兵,和日本人交换人质,也知道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况且,一气之下,他们还把两个日本鬼子杀了。本想用这个女兵交换人质,没想到她竟是被冤枉的中国同胞。如今两人已没了别的出路,梁红英愿意帮忙,他们自然高兴。
虽然和梁红英打交道时间不长,但通过短暂接触,两个小伙子对她很是佩服。这姑娘有胆有识,他们对梁红英颇为信任。三人开始商量,该如何展开营救行动?必须制定一个计划,毕竟那是鬼子的炮楼,是军事重地,把守严密,外人很难进去。
他们不清楚鬼子把两个女子弄进炮楼的用意。要是小丁和小山也被抓进去了,那就说明这炮楼恐怕不止是防御那么简单。难怪两个小伙子着急,换做谁能不着急呢?只是他们行事有些鲁莽了。
梁红英对他们说:“虽然亲人都在炮楼里,咱们心里都着急,但不能乱了方寸。和鬼子相比,咱们既不占地利,也不得天时,实力更是悬殊。要救人,只能靠脑子。”说着,她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脑袋。
两个小伙子,一个挠着头皮,一个搓着下巴,实在无计可施,便想听听梁红英有什么高招。红英说:“咱们先去偷偷看看炮楼的情况,我对具体情形不了解,光靠空想,想不出办法,看过之后再说。”
两个小伙子带着梁红英,沿着小路,专挑隐蔽的地方前行。七拐八绕后,很快靠近了鬼子的炮楼。炮楼建在丘陵地带的一个高坡上。
炮楼是圆柱形,用石头垒砌,每面都有射击孔。梁红英推断,炮楼下面可能还有工事,具体情况还需实地勘察。
他们远远地观察了一番,没敢走得太近。因为炮楼设有了望口,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可能会引起敌人警觉。对方要么开枪射击,要么派人过来盘查,无论哪种情况,都十分棘手。
此时,梁红英身上还穿着日军军装。只要戴好帽子,再对脸部进行伪装,俨然就是一名鬼子军官。她心里又动了乔装混进去的念头。可转念一想,倘若小丁和小山已经被抓,身份很可能已经暴露,贸然进去,无疑是自投罗网。想到这儿,她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既然无法乔装进入,又该用什么办法呢?梁红英告诉同行的两人,不能着急,得先观察几天。于是,他们在一处易于隐藏的斜坡地带安顿下来。三个人不分昼夜地轮流观察,试图找出规律,再制定营救计划。
一个小伙子陪着梁红英,另一个则回家拿了些吃的东西。回来时,小伙子还抱来一卷草帘。这草帘在庄户人家常用来当门帘,冬天挂在门口,既保暖又美观。现在,它派上了新用场——晚上观察时趴在上面,能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冰冷的地面。梁红英十分感激小伙子的细心。草帘可以隔绝凉意,人趴在上面,感觉丝丝温暖,远比趴在草地上舒服。
就这样,三个人轮流值班观察。梁红英发现,多数时候,炮楼周围不见人影。但每天中午,都会有一辆鬼子的车开出去,不知去向,直到傍晚才返回。与此同时,梁红英还注意到,炮楼后面停着一辆车,和他们之前的车十分相似。看到这辆车,她心里有了底,小山和小丁大概率就被关在这座炮楼里。
连续两天的观察,收获有限,除了日军车队有进有出,并未发现其他异常。梁红英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如何进入炮楼依然是个难题。鬼子防范严密,一时半会儿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但救人刻不容缓,容不得拖延。
这天,梁红英让另一个小伙子去取一张纸,打算绘制炮楼地形图。小伙子取回纸后,她便开始在上面描绘。突然,一阵风吹来,她没抓稳,纸被风吹向炮楼方向。好在纸上没画多少内容,就算被鬼子捡到,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与此同时,她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她记得小伙子提过,在药店里干活时,有一种麻醉药,当初自己就是被这种药迷晕的。她赶紧问小伙子:“兄弟,你那儿还有多少麻醉药?就是迷晕我的那种。”小伙子挠了挠头,从怀里掏出一包,说:“就这一包了。”梁红英看着药包,心想,借助风把这点麻醉药吹过去,能不能起作用呢?小伙子皱着眉说:“哎呀,这我可不知道。再说,药太少了,不一定能吹到敌人鼻子里。要是能保证吹进去,肯定有效果,可距离这么远,不太现实啊。”
梁红英有些失望,又问小伙子:“要是把药弄成烟雾,对人有没有作用?”小伙子想了想,说:“这我也不清楚,得试验一下,把药粉点燃熏熏看。”梁红英一听,充满期待的说:“好,咱们先试验一下。”于是,三人先撤回住地,着手进行这个小实验 。
回到磨坊,小伙子对梁红英和另一个同伴说:“你们等等,我去以前上班的药店,问问是哪种药草,看能不能大批找到。要是能找到,我再打听一下效果。”
梁红英和另一个小伙子便在磨坊等着。他们不住在磨坊里,旁边有可供居住的房子。即便心急如焚,也只能耐心等上一天半天。
小伙子为了争取时间,不敢迟疑,匆匆赶到镇上,向药店老板打听情况。这一去就是一整天,傍晚时分,他才回来。一回来,脸上就洋溢着欣喜的神情。梁红英见状,知道他成功了,忙问道:“怎么样?”
小伙子领着他们来到屋外,背来了一个沉甸甸的麻袋。他指着麻袋说:“我跟老板说了情况,他说只要药材够多,借助上风头把烟传过去,肯定有效果。老板把店里所有药材都给我了,还说点燃后慢慢熏,够鬼子受的。”
不管这办法行不行,总得试一试。他们查看风向,发现风还朝着炮楼方向吹。三人背着麻袋,趁着夜色,匆匆朝炮楼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