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记得自己是怎么被打气筒、气门芯给为难的休息不好的。
这种简单的东西他都发明不出来,未必说明他笨拙,反而说明,它们其实本来就不那么容易被发明出来,需要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各行各业才方便出现此类发明。
全靠自己一人,不现实。
他有必要想法子提高社会的活性。
而他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就像以前做过的所有事情那般,想有所进展,多吃苦,多干活。
所以现在他在努力的干活,闷头不语。
铜纽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的眼应该怎么铸造出来?
翻砂法是种非常粗糙的铸造法,难以铸出这种眼。
他觉得它们应该在铸造好之后再打眼。
用弓钻或者车床打眼。
可是这样子一来生产效率又会变得比较低。
他在想,自己不妨把铜纽扣的屁股给做的大一些,这样子铸造的时候更容易确定外形,打眼的时候也更为省心。
肩膀上可以带肩章,胸前可以挂胸章,只为了装饰之用。
他想起来自己现在制作一面锣,表演的时候配合梆子便可以打出简单的节奏来。
可惜现在表演艺术尚未得到发展,没有谁能够做出足够出色的表演,不管是唱歌还是跳舞,抑或是杂耍。
此外铜锣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在打仗的时候用得到。
锣的造型应该比较简单。
一块圆盘,上方有个洞,可以栓一根绳。
提着绳索,拿着棒槌便可以敲了。
他记得京剧唱戏的时候锣是非常重要的道具。
至于鼓应该怎么制作,他依然有些糊涂。
他的想法是,只要它们的声音够响就可以了。
一块皮蒙在一个木桶上,是否可行?
木桶的共鸣能力到底怎么样?
他记得有的鼓是方的,木头的,上面没有蒙皮,用巴掌在上面拍就行了。
不知道怎么又想起了唢呐。
唢呐似乎都是铜铸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它们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么发出不同的声音的。
先把锣做出来。
小心的在陶泥盘上凿出一个圆形凹槽。
凹槽的周边再凿的更深一些。
并没有花费多久。
然后浇铜水。
等待冷却,一个青铜圆盘便成形了。
用车床在上方打一个眼,里面穿一根红布条。
布条的颜色是天生的。
再用车床加工一根棒槌,后面是细棍子,前面是圆球。
再在圆球上蒙一层布。
他不确定老家的锣和棒槌是不是这样子的。
敲了几下,咣咣咣,声音跟老家的非常像。又脆又吵。
改变节奏便能够表达出情绪来。
比如说,演戏到了紧张的剧情,锣声就会变得急促、扣人心弦。
只是目前并没有人演戏。
但是有人可以表演杂耍。
现在这里就有人能够表演杂耍。
原始人的身体素质有多好是不用别人说的。
有种杂耍,以直径大约一米六七的铁环作为道具,人脚踩着铁环手握着铁环,一用力旋转,脚便离了地,铁环立了起来。
旋转有多种方式,可以结合滚动,转起来后人可能头朝下脚朝上。铁环总是不倒下,人在里面使力气。
只要地面够硬、铁环够结实就可以进行这种表演。
马林试验自己的锣的效果怎么样,于是就喊这个原始人来耍铁环,自己给配音。
耍铁环这种玩法也是马林告诉他们的。
他在老家见过这种杂耍,确实是有很观赏性、技术性,值得尝试。于是铁炉村就有一个原始人对此着迷,天天练习。
这种铁是从‘机灵鬼’的炼钢炉中获得的,大约有三厘米粗,非常结实。
这个原始人的铁环已经耍的跟马林老家的艺人一般好了。
大家也喜欢看他表演。
马林做出了这个世界第一面锣之后,想试试效果。便喊上了这个人。
这人开始耍铁环。
马林用锣打节拍。
一开始这人嫌太吵了,马林就打的更‘温柔一点’。
接着这人加快节奏,马林敲锣也加快节奏。
很快双方的节奏便合二为一。
再接下来这人便跟着马林的节奏走。
马林敲锣慢,对方的动作便放松。
马林敲锣快,对方的动作便剧烈。
耍了两分钟左右的时候,马林开始急促而又猛烈的敲锣,这人便展开了自己的绝学,铁环站立着,他的身体呈‘大’字,三百六十度旋转,转的非常快,一边转一边前进。
马林就根据看到的表演来决定节奏。
这人也表演的真是好。
一分钟非常紧密的锣声,配合着一分钟紧张的表演。
观众不到二十人,都是熟人。
但是大家都看的非常喜欢。
有的人还看出了一头汗。
锣声停下,这个人也停下了表演。
他浑身都湿透了,以前表演从来都不曾这么卖力过。
他过来看马林的锣,说道:‘这个玩意儿可真带劲。’
确实是很带劲。
大家都夸表演带劲,同时也表示,有锣助兴,确实觉得表演更精彩了。
于是马林又想起了鼓。
他希望能够有鼓使用。
魔界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