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们的具体估计,已被证明为位于临界线上的“无穷多个非平凡零点”跟全部非平凡零点相比,究竟占多大的百分比呢?
答案令他们沮丧:百分之零
数学家们将这个百分比推进到一个大于零的数字是在二十一年后的1942年。
那一年,挪威数学家赛尔伯格终于证明了这个百分比大于零。
赛尔伯格做出这项成果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在欧洲各地弥漫,他所在的挪威奥斯陆大学几乎成了一座孤岛,连数学期刊都无法送达。
或许正因为如此,赛尔伯格才能完成如此出色的成就。
不过赛尔伯格虽然证明了那个百分比大于零,却并没有在论文中给出具体数值。
在赛尔伯格之后,数学家们开始对这一比例的具体数值进行研究,其中以美国数学家列文森的成果最为显著。
他证明了至少有34的零点位于临界线上。
列文森取得这一成果是在1974年,那时他已年过花甲,并且行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去世于1975年,却依然顽强地从事着数学研究。
在列文森之后,这方面的推进变得十分缓慢,几位数学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在百分比的第二位数字上做文章,其中包括中国数学家楼世拓与姚琦(他们于1980年证明了至少有35的零点位于临界线上)。
直到1989年,才有人撼动百分比的第一位数字:美国数学家康瑞证明了至少有40的零点位于临界线上。
这也是整个黎曼猜想研究中最强的结果之一,在这之后,黎曼猜想在数学界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两年的时光不知不觉中过去。
这天,庞学林漂浮在指挥控制舱的舷窗前,有些看着远方的星空。
两年的时间,庞学林在黎曼猜想上的研究始终停滞不前。
这让他有些无奈。
数学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样,即使你再怎么才思敏捷,但面对一个难题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那基本上就是两眼一抹黑。
如今庞学林在面对黎曼猜想时,就进入了这种状况。
庞学林深深地吸了口气,将目光转向舷窗的右上角。
在星空的一侧,已经出现了一颗网球大小的单位大概是太阳和天王星之间的距离,公转周期却只有50多年。
较亮的一颗星天狼星a是一颗a1v型主序星,估计表面温度为9,940k。
其伴星天狼星b,已经度过了主序星的过程,成为了一颗白矮星。
尽管现在天狼星b的光谱比天狼星a暗10,000倍,它却曾经是两颗星体之中质量较大的一颗。
这个双星系统的年龄估计为大约2亿3000万年。
在其生命前期,人们猜想有两颗蓝白色恒星互相以椭圆围绕公转,周期为91年。
天狼星a如此之亮除了因为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还因为它距离太阳很近,约86光年,是最近的恒星之一。
天狼星a的质量约是太阳的21倍。天文学家利用光学干涉仪量度出它的半径,估计角直径为5936±0016as。它的恒星自转速度较慢,每秒为16公里,因此星体未明显成为扁球形。
天体模型指出天狼星a形成于一次分子云坍塌,到了一千万年后,其能源产生已经完全由核聚变提供。它的核心为对流层,并利用碳氮氧循环制造能量。
天文学家预测天狼星a会在形成后10亿年内用尽储存在核心的氢,此时它会经历红巨星阶段,然后再温和变成一颗白矮星。
天狼星b是已知质量最大的白矮星之一,其质量几乎与太阳的质量相当098☉,是白矮星平均质量05~06☉的两倍,但是这么多物质被压缩成为地球般大。
天狼星b目前的表面温度为25,200k。
但是由于内部已经没有能量生成,剩余的热量会以辐射的形态放射出去,天狼星b终究会逐渐冷却,需时超过20亿年。
一颗恒星要经过主序星和红巨星阶段才会成为白矮星。
天狼星b成为白矮星时的年龄比它现在的年龄小一半多一点,约为1亿2千万年前。
还是一颗主序星时,它估计有5个太阳质量大,而且是一颗b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