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事实上,这艘在1931年6月28日安放龙骨的战舰,此时已经完工了90%以上。只是因为一些关键零件和施工设备必须从日本进口,却因为接连不断的中日冲突而经常被扣下,还有国民党海军的拨款也是时断时续,才大大地拖延了“平海号”巡洋舰的建造进程——否则,就这样一艘排水量不过2300吨,跟邓世昌的致远舰基本同样等级,技术在当时也不算先进的“小船”,哪里会折腾了五年还没法下水?
所以,在获得了现代世界的零配件补充之后,战舰的施工速度相当快,预计再过一个月就能下水了——另一方面,眼下这艘“日式”战舰也已经不可能去日本安装主炮、速射炮和高射炮,只能用现代世界的舰载武器当然,这其实更加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比如还能安装对空和对海预警雷达什么的。
“等到平海号完工之后,就是我们中-国红色海军的第一艘旗舰了可惜吨位还是小了点儿。”
望着船台上已经基本成型的战舰,粟裕有些不满足地咂咂嘴,同时又看了看造船厂外的水面。几艘小小的炮艇、鱼雷艇和导弹艇,正在红军战士的操纵下,笨拙地兜着圈子,完全没能发挥出它们的高速性能。
——限于传送吨位的限制,王秋虽然已经竭尽全力,但还是只能送过来几艘百吨级的小艇。
“咱们的这支红色海军,在刚一开张的时候就能有这样的家底,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就算得了一艘巨舰,我们又能玩得转吗?就我所知,他们如今可是连手头的那几艘小艇都玩不转呐!”
方志敏笑呵呵地说,“而且,战舰这种大家伙,终归还是要自己造的才能安心,既然咱们夺下了这个当前全中-国最大的江南造船厂,据说以前连万吨轮都造过,想来以后要造几艘大舰应该也不难吧”
“这个,方志敏同-志,军舰和商船的建造标准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啊!造起来没那么容易!”
王秋闻言不由得苦笑道,“而且,江南造船厂之前造的那四艘万吨轮,其实也很有些水分”
——上海江南造船厂曾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分别命名为“官府号”、“天-朝号”、“东方号”、“震旦号”,排水量14750吨。货轮下水之时,上海滩中外报刊竞相报道,自夸:“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粗看起来,这似乎说明1920年的民国前期,我国居然就已经能生产万吨轮了,实在可喜可贺。但事实上,这四艘万吨轮与其说是中-国制造,还不如说是外国制造,中-国拼装——从策划,设计,技术人员,总工,到采买重要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等,几乎全都是外国人独揽大权,蒸汽引擎和传动系统不消说,连每一个小零件、每一块船身钢板都统统只能进口,充其量不过是利用了中-国的场地和廉价劳动力而已。
如果真正想要像建国后生产我国第一艘“跃进”号万吨轮那样,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万吨巨轮,而不是搞简单的来料加工。那么首先就要有各种钢材,需要一炉炉炼,一炉炉试验,一炉炉失败有了钢材还不行,还需要锻造成大型锻件,需要研制万吨水压机。有了锻件,还需要用车磨
铣刨等机床精加工。万吨轮还需要油漆、各种非金属材料,需要建立化学工业。万吨轮的控制调度通信,则需要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技术。万吨轮的停泊需要相应的泊位和码头,这又需要足够的建筑技术
总之,一艘万吨巨轮的诞生就是那么艰难,充满了坎坷和失败,需要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从无到有建立和协调配合,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和比较优势,但它积累了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大量的各门类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随着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逐步成型完善,汽车、火车、飞机、建筑、桥梁、家电,和各种新产业都会从这些基干上长出枝条,开花结果。
相反,如果像买办们主张的那样“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那么中-国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农业国了。
接下来,当他们离开这艘紧张建造施工中的“平海”舰,准备去视察刚刚翻修过的虹桥机场之时,却从勤务兵背着的无线电台或者说步话机里,收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
——正在大举侵华的日军,向上海方面秘密派来了使者!<!--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