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的欧洲大革命就是这么闹起来的,当时爆发经济危机的年份已经比正常的年份都要多,而活不下去的无产阶级则是在全欧洲揭-竿而起,甚至一度占领了大部分的工业城市,几乎颠覆了整个社会秩序——很显然,从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部,已经是无法解决经济危机这一破坏性的大问题了。
于是,当时的马-克-思就觉得,既然资本主义容不下新兴的工业生产力,就该让位给新制度。现在工业化已经摆在面前了,能限制发展的只有购买力,那应该让工人组织公有制企业,多余的商品直接分掉,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总之,马-克-思当时觉得资本主义已经快要到头了,让无产阶级接班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苏联还要再过七十年才会诞生,而资本主义更是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崩灭”王秋皱着眉头说,“难道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体制改革,推行了福利制度?”
“确实,虽然资本家自己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但政府还是能够拿出对策的——政府可以在利润中收一部分税,然后转化为购买力,政府可以向富人收税转移支付给穷人,减缓经济危机的出现。政府可以立法限制最低工资,允许工会集体谈判,好减少剥削率,也就减少了一点购买力缺口。最不济,在国民经济大雪崩的时候,政府也可以站出来狂印钞票,把灭顶之灾变成水淹脖子的小问题”
杨教授如此答道,但却又突然话锋一转,“不过,这些宏观调控的措施,大部分都要到二十世纪才会被广泛应用,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得到缓和,主要应该归功于三个外部因素:
第一个因素,就是技术进步。马-克-思在当时并没有想到,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各项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电报、电灯、电话、电动机、内燃机、汽车、石油化工、合成染料很显然,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逼迫着资本家们进行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否则就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中被淘汰——而这种对设备的投资,也是一种巨大的额外购买力,可以在若干年内弥补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二个因素,则是新市场的开辟。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印度、土耳其等等‘东方世界’被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成为了欧洲商品的倾销市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果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上千年用丝绸、茶叶和瓷器赚来的白银,开始哗哗地倒流回西方,最后导致民国年间的乡村全面破产!
第三个因素,则最
直接、最荒诞,最奇妙,也跟我们如今搜集古董的情况最相似——那就是金矿!”
说到这里,杨教授就变得一下子眉飞色舞起来,“1848年,北美的圣弗朗西斯科发现露天金矿,1851年,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发现了露天金矿。这两个地方当时都是山高皇帝远的无政府状态,而且金矿埋得不算太深,不用太大投资就能直接挖到矿石,甚至不用打洞都能在河床里面淘金。于是,全世界的穷汉子们闻讯蜂拥而入,希望能一夜翻身。前者因此被中-国人称为‘旧金山’,后者则是‘新金山’。
需要注意的是,跟旧大陆不同,美洲牛仔们人人骑马打枪,澳洲历来就是囚犯流放之地,居民凶悍无比,这样的地方,不管是先占矿脉的地主还是后来的财团资本家,短时间内都没法把这些金矿变成少数人的财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近百万好汉满地发财。当时许多海船到了美洲和澳洲,刚到夜里就有一大半苦哈哈的穷水手逃下船去淘金,船长一觉醒来,发现人跑了个精-光,连船都开不走,于是只好自己也去淘金了。
这种淘金潮对世界人民有什么好处?没什么好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粮食没多生产一粒,棉纱没多纺出一根,倒是少了成千上万的精壮人口去搞生产,简直是有害无益。
但另一方面,这场淘金潮对资本主义的世界有什么好处?救命之恩!资本主义缺的就是需求,需求就是货币。在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购买力!当然,根据前面说的消费递减原理,这些黄金如果是集中在几个大矿主手里,那只是给富人的豪宅里增加了金砖收藏,也增加不了多少购买力。但偏偏澳洲和美洲的金矿都在蛮荒之地,分散到了无数淘金者的身上,他们拿着黄金买吃买穿,就是响当当的购买力。这就好比是上帝雇佣了这些人口,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注入硬通货,于是就购销两旺,经济危机一下子就缓解了。
你看,黄金这东西分明不能吃不能穿,开采它们反而要消耗劳动力,居然能缓解经济危机,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繁荣。这说明经济危机根本不是什么物质上的问题,而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找别扭。黄金救世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荒谬性。马-克-思就是看到这种荒谬性,才提出要搞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建设一个更合理的新社会但非常遗憾的是,一直到咱们那会儿,这个新社会似乎还是没有建成”<!--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