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1章、古埃及一日游(下)(2/2)

可是,这条船与其说是用于实战,倒不如说是用于炫耀王室的富裕,它差不多就像是一座固定在岸边的大厦。自从建成下水以来,很少有人敢把它开出港口——因为船体造得太大,木质梁架结构的强度跟不上,导致这艘看似威风凛凛的巨舰,其实却好像玻璃一样脆弱,出海之后稍微遇到一点风浪就会散架。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船体太大,这艘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巨舰还有动力不足的问题,即使刮满了风帆,划桨手一起用力,也依然慢得好像乌龟爬,以至于要靠拉纤来行驶——基本上就是埃及版的隋炀帝龙舟。

所以,托勒密四世这艘华而不实、既不能打仗也不能运货的巨舰,在历史上就犹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地中海上的商人、海军和海盗们,还是只能用他们那些几十吨到一两百吨的小船彼此较量。

“这哪儿能比啊!纳尔逊勋爵的胜利号可是拥有三千五百吨的排水量,是大航海时代的巨无霸。而亚历山大港如今所有的商船加在一起,总吨位恐怕还没到三千吨呢”王秋继续抱怨说。

——三千吨的总排水量、两千吨的总货运量,嗯嗯,这大致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般来说,一节火车皮的运量是六十到七十吨,而一长列货运火车的运量则在两千吨上下。也就是说,亚历山大港内目前全部商船的运输能力,加起来不过跟现代世界的一列火车相当!

而且,这些商船的航行速度,可要比火车慢得多了,连最老式的蒸汽机车都赶不上。

为了突破运力瓶颈,埃及艳后曾经想要大办造船厂,而工匠和技术倒也不缺——毕竟希腊人是航海民族,而托勒密王朝则是希腊人在埃及建立的殖民王朝,再说这年头的造船其实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熟练的师傅带头,连船厂都不用,直接在沙滩上就能开工——无奈埃及这地方实在悲催,竟然找不到木料!

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大部分为沙漠覆盖,一向缺少造船用的树木。古埃及人只能把纸莎草绑扎成轻飘飘的小船,用于在尼罗河上航行。但是,想要用这样不结实的“草船”去出海远航,就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唯一的对策就是从黎巴嫩和小亚细亚境内输入雪松、冷杉等木材,用它们来建造埃及的船队——但这些造船木材同样要依靠仅有的那么几十艘商船运来,输入埃及的速度同样很慢。

围绕着这些来自不易的木材,到底是应该将它们弄回现代贩卖牟利,还是用于就地打造船只,穿越者们之间已经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论,最后为了避免资金链断

裂,只得先把一批昂贵的高档木材卖掉,留下那些普通的木材来造船——可惜,如今的地中海上危机四伏,造船的速度还是赶不上损失的速度。

此外,制造船只的木材,在开工之前需要彻底风干,不然一下水就会开始变形。尤其是像大型船只上的龙骨这样的木头,保险的风干时间要长达两年到三年,然后再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把船制造起来——这么长的时间确实是让人感到不可容忍,但是用风干木料制造的船只,据说可以航行五十年以上;而不彻底风干的话,大概就只能航行上五、六年;至于用完全新鲜的木头来造船,则有可能一下水就会散架。

——昔日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原本只是农耕民族的罗马人初次进入海洋,与老牌航海贸易民族迦太基人争霸地中海,由于战况紧急,没有时间囤积和风干木料,罗马元老院只能硬着头皮用未干燥的新鲜木料来造船。结果就是导致罗马舰队的质量极差,根本扛不住任何风暴。前后有好几次,罗马舰队都是在顺利打赢了海战之后,却突然被一场风暴统统卷入海底,顺便连累得随船搭载的上万陆军一起葬身鱼腹

鉴于如此惨痛而又憋屈的教训,只要条件允许的话,后来的各国政府都尽量使用干燥的木材来造船。

“为了增加这座港口的吞吐量,让我们可以运输更多的兵力和货物,就必须想办法在这里建造出更大、更好的船只,而这就需要你们的帮忙。”王秋对简妮如此说道,“我们实在是太缺乏人手了”<!--rm-->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