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uzw.com</strong>
不过,负责传送工作的王秋同学,似乎还感到有点意犹未尽。
“只有生物实验舱和月面遥感侦测舱吗?为什么不把剩下的两个舱段也一块儿装上去。”
漂浮在“广寒宫”空间站的节点舱内(一个拥有六面接口的球型舱室,造型类似于塑料组合积木的圆球型接头,功能则类似于电源插线板,空间站的其余舱段都“插”在节点舱的上面),望着依然被闲置的两个圆形接口,王秋不由得用耳机麦克风跟地面上的老妈王美玲同志嘀咕起来,“我听说,虫洞的持续寿命,一般最多也就是两个月左右,如果不能抓紧时间的话,可就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啦!”
“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你让我怎么拿得出来?”
王美玲同志略显变调的声音,在耳机中伴随着噪音沙沙回响,“生物实验舱和月面遥感侦测舱倒是还有现成货,可剩下的两个舱段,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定稿,你让我到哪儿去变出来啊?”
——根据自家老妈的解释,王秋才终于恍然大悟:虽然虫洞的骤然出现,大大降低了从地面向月球轨道发射航天器的成本,但中国航天局可没有预料到这个虫洞的出现,自然不会提前准备好后续的舱段。
即使是现在已经安装上去的各个舱段,也都是西昌卫星城方面想尽了办法,仓促地东拼西凑起来的。
其中,月面遥感侦测舱之前已经坠毁过一次——预定进入轨道的那个月面遥感侦测舱,早就于火箭失事之际,在大气层边缘烧成了灰烬,如今是把地面上做测试用的原型试作品给搬了上来,至于究竟能不能正常工作,只有天晓得。而生物实验舱则是预定下一次发射的货物,如今正好提前运了上来。太阳能电池帆板由于相对比较缺乏技术含量,倒是早已准备好了——跟已经装在空间站上的第一副帆板基本完全一样。
至于剩下的物理实验舱和天文望远镜观察舱,干脆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根本连原型都没有试制出来——按照航天局的预计,整个“广寒宫”月球轨道空间站的建设施工,按照每年发射一个舱段的速度,预计最起码要持续五六年之久,所以后续舱段没必要提前生产出来,以免零件老化或设备落后过时。
所以,由于“建筑模块”用尽,虽然搭积木的搬运工王秋犹有余力,但“广寒宫”月球轨道空间站的二期工程还是只能到此为止,剩下的部分有待日后施工。
“嗯,不过这样也算是不错了,至少这广寒宫里总算是有了桂花树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开花。”
端详着生物实验舱的透明观察箱里,那几棵仅有巴掌大小的迷你盆景桂花树苗,王秋不由得如是想道。
而回头看看刚从气闸舱内回来,满脸疲惫之色,甚至有些恶心呕吐的两位宇航员,王秋也觉得,实在是没法让他们在舱外连续施工了。万一要是逼得他们操劳过度,弄出了减压病,那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跟某些动漫科幻作品之中描述的完全不同,在当今时代的太空探险之中,宇航员想要走出船舱搞太空行走,可不是换上一身带头盔、推进器和无线电的连体密封宇航服,走到某个起到过渡作用的舱室内,封闭对内的舱门,把空气排掉,再打开通往外面的舱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宇宙了。
如果有哪个傻瓜当真这么做了的话,那么绝对会患上严重的减压病,浑身难受得痛不欲生。
——所谓的减压病,最初是潜水员的职业病,俗称潜水夫病或沉箱病,即在潜水高压环境中迅速变换压力出现的内耳损伤和全身病变。
当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时,身体受到大气层的压力为一个大气压,一般人在这样的压力下不仅生活正常,与外界气体交换也正常。但在潜入水下之后,如果不是乘坐在坚固的潜水艇内,而是只穿了软质潜水服,那么每下潜十米就会增加相当于一个大气压的水压。由于身体承受的气压变化速度过于剧烈,就会改变液体的溶解能力,使得远远超过一般标准的氮气溶解在组织液内,形成一颗定时炸弹。
使得溶在身体组织内的氮气溢出,在组织内形成气泡。那么这些来不及排出的氮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滞留在身体里,从而导致潜水员浑身剧痛。这种从高压变成的低压所引发的病,就是减压病。由氮气的形成气泡,可以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份形成,但在肩膀、手肘、膝盖及脚跟上的情况最为严重。其基本的症状就是全身剧痛,具体来说则包括耳鸣、皮肤皮疹、虚脱、关节痛、视觉障碍、平衡障碍、呼吸困难、乏力、痳痹、瘫痪、人事不省,甚至是死亡。并且很容易对中央神经系统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创伤。<!--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