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章、阿兹特克帝国目睹之怪现状(下)(2/2)

阿兹特克军队最小的作战单位是20人小队,由4至6个小队所组成的分队可以执行诸如侦察和奇袭之类的任务。以20人小队为基本单位,阿兹特克人可以组成更大规模的部队,如:200人队,400人队和800人队等。再上一级的作战单位,就是独立大队“卡布里”(capulli),由部落酋长担任总指挥。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共有20个“卡布里”,每5个“卡布里”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单位--军团。

整个特诺奇蒂特兰的军队,总共由4个军团组成,此外还有一支侍奉皇帝的禁卫军。但是,这些军团在平时一般都只搭着一个空架子,光有数千名常备军官,没有常备的士兵。所以在战争前夕,阿兹特克人必须进行全民动员,才能填满编制。而在动员完成之后,特诺奇蒂特兰城可以凑出6万左右的总兵力。

至于帝国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特斯科科城拥有约4万军队,特拉可潘城拥有1万多军队。若是再动员特斯科科湖沿岸的所有附庸城邦,那么倾尽整个阿兹特克帝国之力,应该可以纠集起20万大军

但是,想要集结起这样一支大军,必须要符合两个前提:

1、敌人已经打到了特斯科科湖的岸边,军队可以就地抵抗,粮食补给不是问题。否则,以当时的后勤技术条件(没有车辆、没有牲口,全靠人力手提肩扛),根本无法支撑一支20万人的大军进行长途远征。

2、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饱受欺凌的诸多附属国,居然还没有倒戈叛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单场战役之中,阿兹特克帝国最多勉强可以凑出10万军队

。但是,在超负荷地打完了这样一场仗之后,无论是胜是负,阿兹特克人都肯定已经是府库一空、元气大伤了。

在特斯科科湖的周边地区,阿兹特克人还可以借助水运的便利,维持自己的补给线,支撑一支10万人规模的大军征战。而若是要脱离特斯科科湖和墨西哥谷地的范围,无法借助独木舟和木筏运输粮食,那么,阿兹特克人顶多就只能组织起两三万人的远征军了。

对于没有驮乘动物和车辆的中美洲印第安人文明来说,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旦离开了特斯科科湖,阿兹特克军队就只能完全依靠随军的人力来携带补给。虽然,一个阿兹特克的搬运工,可以携带三十公斤的物品,一天徒步行走二十公里,但这点物资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雪上加霜的是,跟以麦子和稻米为主食的旧大陆军队不同,阿兹特克帝国,乃至于整个中美洲文明的所有国度,都是以玉米为主食的,而阿兹特克军队的军粮自然也是玉米棒子。按照现代的营养标准,多吃玉米是很有益于健康的--高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丰富的维生素,有利于排泄和减肥。但问题是,对于连吃饱肚子都很困难的古代人来说,考虑这种问题就有点儿太超前了。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每一百克玉米能够提供的热量,仅有一百克大米的一半左右。所以,跟欧洲和亚洲的军队相比,为了摄取同样的卡路里,阿兹特克士兵每天需要食用两倍重量的食物。

也就是说,阿兹特克军队每天消耗的军粮重量,是同样规模的中国或欧洲古代军队的两倍。

如果一名欧洲士兵每天需要吃一磅面包,那么同样体格的阿兹特克士兵就得吃两磅玉米,然而,阿兹特克人的体力并没有随之增长两倍,甚至还要比欧洲人差一些。如果一名欧洲士兵可以携带十天的面包徒步行军,那么阿兹特克士兵就只能随身携带五天的玉米了。而剩下的口粮在水路不通的情况下,都得指望挑夫来肩挑背扛。如此一来,在古代的运力条件下,对补给线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欧洲人还有马车和牛车可以随军行动,运载大量的粮食辎重,但印第安人却连轮子都没有,一切都得靠民夫来搬运。如此一来,阿兹特克军队的活动范围,就远比欧洲军队要小得多了。

所以,此时的阿兹特克帝国,在他们拥有的技术条件之下,能够占据整个墨西哥谷地,再进一步辐射到东西海岸,就已经基本扩张到了地理极限。对于更加遥远的尤卡坦半岛玛雅城邦,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鉴于墨西哥谷地的实际地理环境,一般来说,阿兹特克人很少修筑城堡或者碉堡,因为浩淼的湖水就是特诺奇蒂特兰城最好的防御工事,它曾经抵挡住了除去西班牙人之外的所有进攻者。

至于那些远离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地区,阿兹特克人同样很少建立常备据点,驻扎军队,而是放任当地酋长自治,并且用和亲联姻等手段进行笼络,有时也会豁免其贡赋。除非对方拒绝臣服,才会出兵讨伐。

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查普特佩克城有一支4000人的阿兹特克常备军,因为给特诺奇蒂特兰城提供新鲜雪水的水渠经过这里,阿兹特克人必须保障自己的饮水安全。<!--rm-->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