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德嗣已经来到这里大约20个月,但他也没有办法凭空变出大量的金属工具,来提高这些人的劳动效率。至于修筑小水坝和灌溉水渠的技术,这些印第安人早就掌握得十分熟练,根本不需要他的指点。
不过,在先前的这段时间里,他还是绞尽脑汁,为这个国度的农业技术,提供了一项重大创新。
--那就是土化肥。
正当王秋等人缓缓走过这片农田的时候,就看见几个农夫抬着一个巨大的陶缸迎面过来,旁边还有一个人手持葫芦瓢,不断地往农田里泼洒着气味刺鼻的浑浊液体。
王秋和马彤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应,而蔡蓉和杨文理教授见状,却是不由得“咦”了一声。杨教授还忍不住在嘴里开始低声念叨,“不对啊!印第安人什么时候有这种技术了?”
文德嗣在看到了之后,便颇为自得地微微一笑,然后开口向他们介绍说:“呵呵,大家不必惊讶,这种土化肥的做法,是我教导他们的。在我的北方老家,由于化肥的价格太高,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的乡亲们还在用土化肥,所以我对这方面多少有些了解。
我们老家的土化肥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土氨水,其原料是鲜牛粪、熟石膏粉,两者以十比一的比例,密封于常温之下三天,然后再兑水便可使用;另一种是土硫酸铵,由人尿、水、熟石膏以十比五比一的比例,混匀后封闭十日,就可取出使用。
因为在古代中美洲这地方,除了狗儿之外,什么牲口都没有,所以我只能试着生产后面那种土硫酸铵。嘿嘿,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把它撒到玉米田里去之后,亩产足足提高了一半呢!”
“呃,难怪这边的人都对你这么恭敬,原来是弄出了这么厉害的创新啊!”
马彤笑着往文德嗣的肩膀上捶了一拳,而王秋也是颇为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如果换成是他穿越过来的话,恐怕绝对搞不出这种立竿见影就能发挥作用的技术进步来。
想想看,能够让粮食亩产增加一半,在社会上最起码也该有大德鲁伊袁隆平的地位了吧!
“不过,光是吃玉米作为主食,恐怕对身体健康还是不太好啊!首先热量就太低了,容易感到饿,而且对肠胃负担也大,我们这次给你带来了不少水稻和小麦的种子,你不妨也让人播撒下去试试看吧!”
在思索了一会儿之后,王秋又对文德嗣如此劝说道。
--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之一,也是全世界除了红薯(也是印第安人的发明)之外,单位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而且,经过长期选育和驯化之后,现代玉米的适应能力已经变得很强,在干旱、贫瘠等艰苦的条件下都能生长,堪称是好种保收的铁杆庄稼,因此在全世界都种植得极为广泛。
但问题是,玉米的单位产量高,还有另外一层不太好的含义,就是营养含量不足。
今天的玉米之所以成了健康食品,是因为它能够发挥为胖大叔胖大妈们撑起肚子的效果,防止诸位营养过剩的胖子们营养摄入过剩。而在工业革命之前,那个全世界老百姓普遍缺衣少食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主食吃玉米的人由于饮食营养不够,体质通常就要差一些。
当然,这些王秋他们从后世带来的高产作物种子,也不是没有问题。譬如说,它们的高产属性只能维持一代,无法持续遗传。而且这些庄稼都非常消耗地力,需要大量古代不可能生产的化肥才能长得比较像样不过,在时空传送门这个巨大的金手指之下,上述这些问题暂时都根本不是问题。
一块又一
块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宛如一片绿色的大海,掩映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之中,一眼望不到边际。
经过一番艰难跋涉,好不容易走到了这片绿色的海洋尽头,王秋他们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前方出现了一大片空地,矗立着一座占地颇为宽广的镇子。成百上千座不同大小的茅屋,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这里。
在这座镇子的背后,则是一个宛如蓝宝石般美丽的清澈小湖,为全镇居民以及镇子外面的农田,提供了充沛的清洁水源。而飘荡在湖面上的几十艘独木舟,还能为居民们捞到许多新鲜鱼虾来佐餐。
除了靠着小湖的那一侧之外,这座镇子的其它三面,都围着一圈连绵不断的木栅栏,但却只有半人高,显然防不住敌人的攻击,最多只能用来阻挡野生动物的潜入。
话说,中美洲这块地方,除了按照体型实际上只能说是大猫的美洲虎之外,似乎也没啥特别厉害的大型野兽了。因为,早在印第安文明诞生之前,整个美洲大陆的所有大型、中型野兽,就几乎都被凶残的土著猎人们给捕杀殆尽,以至于当美洲文明诞生之后,竟然找不到可以驯服的野生牛马。
在低矮的栅栏后面,一条用洁白沙砾细心铺成的大道,贯穿整个城镇,尽头处是一个圆形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约摸五米高的图腾石柱。不过由于这座镇子也才两年的历史,所以图腾柱还远远没有完工,只来得及在底部雕琢了一些粗糙的花纹,上半截还是保持着原貌,粗看上去,倒有点像是假山或石笋。<!--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