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她自小就有婚约。
将军之子与当朝公主,怎么看都是天作之合。
除了小小的他。那时的他一直不懂,为什么众人眼里那么优秀的他要去娶一个从未见过只是不停地听说的女子。
直到十岁那年,他随母亲进宫赴帝王的寿宴。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那个众人口中才貌双全的小公主。
襄帝寿宴,扶樱公主的寿礼竟是一支失传已久的惊鸿舞。
七岁的小公主红衣翩跹,恍若一只灵巧飞舞的蝶。身形虽尚且稚嫩,那一舞却足以担惊鸿之名。
众人沉浸在那一舞中未及醒来时,小公主的声音已轻轻脆脆的传来,一阙《清平调》填得足以让不少文人闻之戚戚。
这,便是他的缘分了。小小的他在心中这般告诉自己。
青梅竹马,佳偶天成。圣上仅得一子一女,向来宠爱从小便文武出众的他。于是,自那场寿宴之后,他便起经常出入宫中,与公主太子共同习文。世人皆云扶樱公主一舞动天下,端庄秀丽,是天家风范,只有他知道,虽是皇家长女,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罢了,会在帝王王后身侧撒娇,会在园林里玩到累的睡着,会喜欢颜色明艳的衣物饰品,会对他带进宫的市井小玩应爱不释手,会跟在他后面甜甜的叫他“阿夜哥哥”。
在他以为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这般安稳平和的时候,命运开始撕破伪装露出狰狞的爪牙。他有时会觉得自己虽有一身功夫习阵法军令,却生于盛世祥和的承彦年间是件很屈才的事情,不成想,承彦二十三年春,战争爆发。邻国撕破臣服的伪装对靖国发起了预谋已久的攻击。数十万铁骑踏入靖国国土,明明应该坚固的防线不明原因的被轻易打开,靖国近二十万大军战败战死,敌国损耗却极小。战火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蔓延开来,百姓流离,朝堂人心惶惶。他父亲身为靖国兵马大将军,临危受命,以最快的速度帅十万大军出征,将敌军拦于军事要塞灞州城之外。十九岁的他被留了下来,封钧夜将军,统领五万御林军守卫帝都燕京。
他的父亲不负众望的打了数场胜仗,就在大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不日便可将入侵者赶出靖国的时候,变故突生。一直出于且战且退状态的敌国有如神助般开始了疯狂的反击,恍若对靖国军队、战术了如指掌。竟不知如何做到的如入无人之境让部分军队绕到了靖国军队后方。前后皆敌,还是数倍于己方的兵力,萧父率兵拼死一战,歼敌十三万,将军手下八万大军全部战死,无一人生还。
战报传来的时候,他正于御林军军营中练兵。这些人在他手下听话,绝不是因为他父亲当年的赫赫战功,而是他刚入营时与营中“前辈们”的打的那几场硬仗。被急匆匆的从军营中拉出来入宫面圣,他着实没想到会是那样的结果。雍和宫除了他只有襄帝、太子和扶樱三人。听闻父亲战死后他半天未说一句话,然后在公主担忧的目光下他以君臣之礼跪于襄帝面前,“臣愿率兵出战,定拦敌于都城之下,誓死不退!”目光坚定,连声音都没有丝毫颤抖,只有眼角些许的血红暴露了他的无处发泄的悲切。
襄帝看着他,终是长叹口气挥手让他离开。当日,兵马大将军战死的消息在靖国最后的乐土上传播开来。钧夜将军萧钧夜继承父亲职位,不日将帅五万御林军于燕京城下迎战敌国十万铁蹄。两国最后的交锋,他清楚知道这一战的重要性。胜,则驱敌度难;败,则身死国破。敌军行军疲惫,御林军是由他父亲亲手带出来的,照此看来,他尚有五分胜算,或者说,仅有五分胜算。
出战前,帝王亲自杯酒敬众将士,扶樱公主大方立于襄帝身侧,在襄帝饮尽杯酒后迈步向前,面对自己即将出征的未婚夫举起酒杯,声音清脆传开“扶
樱只恨自己不能亲上战场伴于君侧,唯盼诸君旗开得胜,护我河山!”他看着那女子半响,忽举拳高呼“旗开得胜,护我河山!”身后众将随之高呼,声势浩大,铁骨铮铮。声落,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甩手掷杯于地,策马转身,踏上属于他的战场。
战鼓响起来的时候,雍和宫兵卒皆被其调走,相国带其习武的次子护卫三人进宫面圣,携毒酒四杯,笑得难掩得意。竟是相国叛国,将靖国军防送与敌国,为求“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朝盛世”。靖国数万大军,并非亡于敌手,而是亡于自己人的叛变!此刻他正得意洋洋的希望襄帝“识时务”成全他大业,乖乖喝掉杯中毒酒。襄帝被制,满眼怒色,年仅十三岁的太子被皇后搂在怀里咬牙努力让自己不流露出任何恐惧的神色。扶樱公主垂眸立于一旁,送君离去的华服都没来得及换下,长袖曳地,神色不明。
血光暴起的那一刻,没有人来得及反应。相国至死都惊恐的睁着双眼,不敢相信自己万无一失的计策竟是在离成功就差一步时败于低估了一个女子上。沉在大业将成的喜悦中的他仅带两人入宫以为足以弑帝篡位,不成想扶樱公主会趁人不备暴起杀人。没有多少人知晓,虽然太子自幼羸弱不曾习武,扶樱公主自七岁起便缠着未婚夫钧夜同其一起习武,更不会有人料到,公主华服下的袖中一直藏着钧夜临行前所送青鲨短剑。
看着三人的鲜血在脚下蔓延开来,扶樱分毫不乱的让襄帝携皇后太子从皇宫密道离开,而自己脱下华服仅着素色单衣执剑出皇宫杀人夺马一路冲上城楼。素衣染血,公主浑然不觉,手起刀落杀戮相国叛军,面色不改,恍若修罗。
城外,战法无效,五万靖国军队面对不曾预料到的三倍于自己的兵力除了拼死厮杀外别无他法;城内,相国府军叛变,与城内守兵冲杀,试图打开城门。那一战异常惨烈,扶樱公主亲上城楼击鼓迎敌,明明是确定的死局,靖国军队竟无一人投降,生生战到最后一刻。
靖国亡于那一役,钧夜将军死于万军之中,扶樱公主在城墙上杀敌至最后一刻跳下了百丈城墙,襄帝携其皇后保留了靖国该有的风骨在皇宫中拼死抵抗后双双被杀。那日数万人死亡,尸体于城外层层叠叠压在一起,燕京化为人间地狱,鲜血蔓延在每一寸土地上,惨烈之极的场景不过在史书中留下“承彦二十四年春,燕京城破,靖国钧夜将军所帅五万御林军皆战死,皇室屠,靖国亡。”数字而已。
后人有人言,靖国军人宁死不降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日钧夜将军和扶樱公主的浴血相伴,更是因为靖国近百年繁荣盛世在靖国人民心中行成的根深蒂固的爱国血性。反正,无论凭着史书寥寥数语对当时情况如何猜测,都不能否认那一天那对留名百世的恋人分立于城墙上下共同浴血奋战至共死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