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百四十六章:忘却执念(2/2)

翾楚笑道:“师父,你说聚魂术啥时候教我呢?”

吕洞宾笑道:“呵呵,等这把剑炼好之后,我就教你……”

翾楚激动的跳脚道:“呀!师父,你太好了,太棒了,居然肯教我聚魂术?哈哈哈,太好了,师父好牛……”

吕洞宾笑道:“师父肯教你聚魂术,也是觉得你长大了,该是你的命运你自己可以掌握了!不过要写学会纯阳剑法,不然师父不放心你闯荡三界……”

翾楚心想,呀!师父这样说,莫非是默认了,或者说,同意自己上天入地去救天狼星君了吗?呀真的是没有想到,师父居然还有这样一天,开窍的一天。

“哈哈哈,师父你开窍了?呵呵,呃,师父,我的意思是,你看徒儿我开窍了?”

吕洞宾笑道:“哈哈哈,你这鬼灵精,修真悟道,放下执念,净心悟道,以得智慧!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处不在的,天地始有,即有道首发

翾楚说:“可是“道”究竟是什么呢?物质还是精神的?老子没说。我们只知道道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吕洞宾笑道:“你悟到什么,什么即为道,个体不一样,道的属性也就不一样了。所以道是无常的,即不是永恒不变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管你悟到了什么,是意识层面的也好,语言层面的也罢,这都是普通的道,有属性的道,而非“常道”。常道应是永恒不变的道。所以道也是有“常”的,即永恒不变的。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就蕴含了哲学里讲的辩证法,继续往下读的话,你会发现,若无“辩证思维”,无法理解道德经。除了辩证思维,还需净心,放下执念,即放下意识里旧有的一些观念,以一颗婴孩之心去观“道”。”

翾楚笑道:“怪不得很多人从小修道呢!”

吕洞宾:“跟年龄无关,跟心境是否干净有关,有人在道德经讲堂里听完了第一章的讲解后,反而云山雾罩,更不明白什么是“道”,什么是“名”,我想就是没有净心,受旧有观念的牵制,受意识的羁绊,所以“道”在眼前而不识。”

翾楚说:“记得倚天屠龙记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张三丰闭关悟出一套太极拳法,传授给张无忌时,张无忌边学边忘,学完后就忘了大半,再一细想,几乎全忘了,原以为自己太笨,谁知张三丰说忘得好,悟性极高的人方能如此。只有不拘泥于固有的一招一式,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读道德经也须如此,恰如学张三丰的那套太极拳。”

翾楚道:“曾与一友人聊天,引用了道德经第十二章里“五色令人目盲”之语。我理解的“五色令人目盲”,即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视觉不明。并立即将之与我认识到的现实联系起来,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常常让浮躁的心辨不明方向,看不清世相的本真,所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犹如盲人摸象。他说,当我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讲给师父听,师父说我的理解只是皮毛。然后她引经据典地给我讲了一通。这样的对话有过两次,奇怪的是,平日里所讲的我都能听懂,唯独讲到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听后就忘了,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吕洞宾笑道:“这个“忘”异于张无忌的“忘”,张无忌是忘了招式,招式只是一个载体,记住了其中蕴含的“道”。我是什么都忘了,纯粹没懂,其实并非这句话有多难理解,就是没听进去。究其原因,我对这句话有了先入为主的理解,并且认为自己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是正确的,只有放下这份执念,才能听进师父的话吧。由执念,让我又想到了一句话:欲念在哪里,道就在哪里。你想成为名师,这就是道的方向,就去悟名师之道;你想成为富商,就去悟富商之道。”

较高的境界莫过于能开启大智慧,使之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又如水利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适当的放下执念,净心悟道,以得智慧。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