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9章 灭蕃之战(三)(2/2)

吐蕃军队的饮食补给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会有变化。在最初进入关中地区后,依然以牧民饮食结构为主。吐蕃占领于阗时,后勤补给基本上由于阗地方政府提供,入关中时,得不到地方政府供给,所以部队需自备粮草,故而出现了后勤部落。在出征队伍中,后勤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只是这个比例会随着情况的不同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载:

从这段记载中唐军斩获吐蕃的军需物资看,“驼马牛羊其众“,说明吐蕃在关陇战场上,除直接打仗的青壮年外,仍有相当数量的老幼妇孺和仆从从事正常的游牧生产,充当战争期间的军事后勤人员。而其在新战区的牧地,大致在灵台县东地区。由此可见,吐蕃的部落军事制在关陇战场上依旧保持完整,是有其自然地理基础的,而五代宋时期吐蕃部族在关陇地区得以驻留,并形成地域广大的分布格局,正是得益于这种自然地理条件。

吐蕃军队进入陇右地区后,一是向北进入关内道北部的灵、庆、银、夏盐等诸州,一是继续向东直挺唐京畿。如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在盐、夏二州,“澣诱赂蕃中给役者,求其人马真数,凡五万九千余人、马八万六千余匹,可战者仅三万人,余悉童幼,备数而已。”[15]这里反映的是吐蕃驻盐、夏二州的军队人员组成情况,其总兵力有五万九千余人,马八万六千余匹,直接参与战斗的有三万人,仍有一半人员是从事游牧饲养,以保证后勤供给。而这部分后勤悉为“童幼”,这种“童幼”不可单纯理解为部落中的幼弱,而当指前文所说的“奴”或“疲弱”。

唐时关内道北部的灵、庆、银、夏、盐诸州,均有游牧部落迁入,只是具体情况与其南各州有所不同。唐初始设六胡州时,灵、夏以南就成了游牧地区。六胡州转移到鄂尔多斯高原之后,灵、庆、银、夏诸州还有突厥、回纥各族部落生活游牧,应属于半农半牧区。因此,吐蕃来到关陇地区后,虽然地理环境与青藏高原内部有很大不同,但仍能对其游牧生活方式有所补充。

另据《新唐书·吐蕃传上》记载:吐蕃前后占据长安十五天后,“退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拒守,镇西节度使马璘以千骑战却之,吐蕃屯原、会、成、渭间,自如也。”

吐蕃退出长安后,屯驻于原、会、成、渭间,直到806年双方都有了约和的倾向,才将秦、原、安乐三州退还唐朝。那么吐蕃屯驻原、会、成、渭的地理意义何在,仅仅是军事进攻道路中的军事控扼关系吗?非也。实际上,对于游牧民族在关陇一带的军事活动,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是其生存条件问题。

在上述唐蕃攻略的地理进程资料中,吐蕃人挑起战端的时间,要么在秋天,要么在孟春。这个时间,正是吐蕃游牧民族快要更换冬夏牧场的时间。

据研究,在吐蕃进入关陇地区之前,秦(治今甘肃省天水市)、渭二州北部,即今渭河上游北侧的张家川河、葫芦河(唐时瓦亭川)、散渡河等支流;会州与原州东西相边,其南部,即今祖历河流域的靖远、定西、会宁,以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海原、西吉等地局部为唐官营畜牧业的分布范围。可见,这里拥有丰美的牧草,是吸引吐蕃军队驻足的关键所在。原州是吐蕃的游牧地,每年冬春在这里放牧。

有了冬牧场,自然就有夏牧场。原州是吐蕃的冬季牧场,夏季牧场何在?元载《城原州议》曰:

四镇北庭,既治泾州,无险要可守。陇山高峻,南连秦岭,北抵大河。今国家西境尽潘原,而吐蕃戍摧沙堡。原州居其中间,当陇山之口,其西皆监牧故地,草肥水美。平凉在其东,独耕一县,可给军食。故垒尚存,吐蕃弃而不居。每岁夏,吐蕃畜牧青海,去塞甚远,若乘间筑之,二旬可毕。移京西军戍原州,移郭子仪戍泾州,为之根本,分兵守石门、木峡,渐开陇右,进达安西,据吐蕃腹心,则朝廷可高枕无忧矣。[16]

吐蕃人似乎在原州与青海之间建立了游牧民族惯用的冬、夏季游牧区域组合。但是,原州与青海之间距离遥远,似乎超出了游牧民族冬夏牧场移牧的常规距离,就算是战争时期突发性现象,似乎也不会在哪此长的距离内跋涉迁徙。这又该做何解释呢?

吾人固知,虽然进入关陇地区的吐蕃军事部落不可能在原州、青海之间远距离迁徙游牧,但是部落出征,依然实行冬夏牧场切换的生活方式是可以肯定的。况且在原州以西更有兰、渭等州可以牧养牲畜,吐蕃军队在原州附近亦可找到夏季牧场。

在新的战场,有冬夏牧场切换游牧,无疑为吐蕃持续在唐关内道的作战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对自身在关内道的战事也带来巨大影响,并且注定吐蕃无法在黄土高原农耕民族区域真正建立如同河西、西域那样的部落制统治方式,因此军队的给养方式仍较多地保留着军事部落制的某些特点,同时,对吐蕃的军事地理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当地一定数量的草场适宜游牧生活,同时又是向唐朝方面施加军事压力的前沿地区,使吐蕃人乐于在此区域展开不懈的争夺;另一方面,游牧生活需要大范围的草场,而关陇仅够维持冬季一季的牧养量,迫使吐蕃军队每年都远距离游徙于冬、夏牧场之间。

这样的远途游牧,势必会使吐蕃军队每年中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不能作战,使军事进程出现间歇性。这种间歇性对于唐朝来讲是得以喘息的机会,而对于己方,则势必造成军事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常能看到唐人有机会在吐蕃占领区或军事攻击区内进行垦田,而秋收时要赶在吐蕃返回这里的冬季牧场之前抢刈禾稼的现象。据载:“泾州之西,唯有连云堡每侦候贼之进退。及是堡陷,泾州不敢启西门。西门外皆为贼境,樵苏殆绝,收刈禾稼,必布阵于野而收获之。获既失时,所得多空穗,于是泾人有饥忧焉。”大历八年(773)秋,吐蕃寇灵武,“幽州节度使朱泚弟滔率五千骑来朝,请河西防秋。”唐朝开防秋之制,即系应对游牧民族在关陇区域的军事行为之策。

四、结语

吐蕃军队之给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其军事行动中战线的拉长、战场的扩大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战争过程中,吐蕃军队针对不同战场的区域地理特点,补充新的补给方式,如在西域地区出现了给养配给制;在山区农业物资相对贫乏的地区,则放弃传统的给养模式,采用赎买方式维持对部队的供给;在关陇半农半牧的地理条件下,仍保留部落迁移的生活方式,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同唐王朝成拉锯战格局。

吐蕃王朝分裂后,处于锋线战场上部分吐蕃军队被迫驻留当地,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成为当地居民,有的甚至融合至当地其他民族当中,为唐代以后吐蕃部族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分布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世吐蕃部族在河西走廊地区、陇坂上下、川西地区都有分布,并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今天的藏族分布格局。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资料章,请在正文更新替换后再重看:)

-----------------------------------------------------------

放资料章也是麻烦的事啊,字数这么多,意味着正文也要写5100多字才能更换(糟糕的是这个资料章要放完整还不能让我删减,如果明天我不能更新正文,那一定是怪这一章的资料章字数太多了。

热门*小说txt下载www.dizhu.org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