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没看成武安侯和督察院御史热闹的几位尚书,此时心满意足地喝茶的喝茶,吃点心的吃点心,假装一副风淡云轻地样子。
一众武官倒是直接得多,毫不在意地笑了起来,心想‘一个个都被蒙奴吓得躲过江了,当然看不到。’
礼部尚书冷了脸,心里鄙视,‘这群北人,读书人没有读书人的样子,孔老儿也怕是和武夫呆得久了,学得嚣张跋扈,说话一点不留余地,丝毫不知谦虚委婉。’
董阁老却依然面色不变,看着走进来的小太监,温和地问道:“可是时辰到了?”
小太监也恭恭敬敬道:“是的,圣上已经带着众位皇子从乾清宫起步,请各位大人移步太和殿,恭迎圣驾。”
林方旭几人自然没被绑在武安侯府,他们三人自由得很,此时将姜世武抓来做向导,一起去了浙江总会馆。
按理说成为举人,便算是进了士人圈子,也是能谋得一官半职的,就算不想入仕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受人尊敬,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只中秀才的话,抵御风险能力太低,还要大考小考,算不上铁饭碗,但是中了举人后,就能安心开启种田模式了。
来参加会试的人,自然都不想只是安心种田,庸俗一些的人都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过上如顶级世家阀门,钟鸣鼎食的生活;自以为高洁一点的人都想出相入阁,一展胸中所学,为国富民强添砖加瓦。
总之,想要达到以上目标,都要考中进士。
为了能充分适应京城寒冷的气候,林方旭他们这批,建文七年新产生的举人,和往届的落地举子此时大部份都已经到了京城,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冲击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卡。
各省举子此时都聚集在了京城,大概有四千多名考生,再加上人数不等的随员。一下子涌入一两万人,像林方旭他们一样,有地方借住的人毕竟是少数,住宿首先需要解决。
前朝时大多都是自己找客栈居住,贡院附近也几乎没有民房,全是“状元店”、“进士屋”之类的旅馆。
蒙奴范京时,在贡院周围置得起产业的人,大多逃到了南方,先帝登基后,重新登记造册,前朝地契、房契自然是不认的,主人跑了的房子都被视为无主产业,收归了朝廷。
原来的屋主想,要回自己产业的话,得再花钱从朝廷手中买,但即使如此,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卖的,贡院周围便属于此列。
大魏朝统一南北后,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陕西、山西、山东、河南被称为北五省;南京、浙江、江西、湖广、四川被称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被称为南五省。
洪武六年,十五个省的举子涌入京城,造成客栈爆满,京城几个月的物价飞涨,是平时的几倍,很多家境贫寒的举子甚至找不到栖身之处。
洪武六年末,先
帝便命人在贡院前街修了十五所大会馆,为各省举子提供免费食宿。大比之年,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人都要搬出去,专门接待考生和随员,但随员只限两名,多了的话要自己找其它住处。
刚开始几年,会馆提供的房舍吃食都比较普通,大多家境殷实的人还是选择自己找住处,但后来有同籍官员,或一些富绅豪商捐款,会馆条件也慢慢变好起来。
人都爱挣长短,甜豆花好吃,还是咸豆花好吃都能让南人、北人吵翻天,何况是十五个大会馆聚在一起。
没到大比时,他们比那哪个会馆食宿条件好,或者哪个会馆文会办得好,以此来证明哪个省文风鼎盛,哪个省百姓富饶。
大比之年就更不得了,文会自然更是要办的,还会邀请翰林院,那些个闲的种草的翰林来出席品评,前两次大考,几个年长的皇子都有出席,众人聚在一起猜测考生中与不中,最终名次如何。
文无第一,再加上许多人都会有所偏向,还没考之前,各会馆之间就已经开始吵翻天,你觉得你杭州神童师兄能得会试第一,我觉得我京师第一才子定能夺魁。
贡院前街最大的会馆,京师会馆中,三皇子看着楼下争辩的各省举子,笑着对站在身边的董坤说道:“表哥,有人跟你争抢会试头名了呢。”
董坤脸上挂着董阁老招牌式的君子笑,淡然道:“天下英才那么多,说会试头名为时过早了些,不过这位神童师兄据说是林御史后人,倒是可以会一会。”
三皇子朱显文,挑眉笑笑,心里腹诽道,‘说得云淡风轻,表面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却连人家出生都打听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