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伦公主,只有皇后之女才能叫这个称号,但并不是每个皇后之女都能有这个称号;
二、和硕公主,为皇帝的妃子及皇后的养女的称号,同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个称号。
接下来说格格吧。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所以说,叫皇帝的女儿为“格格”是不准确的。当然,我在前面说过“格格”的意思,在非正式场合,私下里叫公主为格格的也是可以的。
皇帝之正妻称“后”或“皇后”(汉魏时分封诸侯之正妻亦称“后”或“王后”)。“皇后”名称自秦汉沿用至清末。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历代后宫都有诸多品级,离我们最近的两个王朝中,明代后宫分18等,清代后宫则简化为8等,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皇贵人、皇答应、皇常在。
清代皇后的遴选途径有四:
由未大婚的皇帝拣选。这是皇帝第一次选秀,一般册封一位皇后(以玉如意为示,得如意者为后)和两位妃。这样册封的皇后地位最高,是皇帝的正妻,所生长子一般封为皇太子,但清朝以皇后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仅道光皇帝一人。他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第二子,但长子早夭,道光因而成为镝长子。皇帝的正妻皇后所生的孩子如果成为皇帝,那么健在的皇后则成为圣母皇太后,如果庶妃所生的孩子成为皇帝,那么皇后则成为母后皇太后。(右图是乾隆皇帝的正室皇后孝贤纯皇后)
续弦
皇帝的正室皇后去世之后,皇帝会从后妃之中挑出一位成为继皇后。继皇后的地位高于寻常妃嫔,但比大行皇后要低。继皇后一般是皇帝宠幸的贵妃或皇贵妃中德行高尚者,要么是皇妃中育有子女者。清朝皇帝一般都有继皇后,只有清穆宗同治皇帝和清德宗光绪皇帝仅有正室皇后(嘉顺后和隆裕后),另外,末代皇帝溥仪5岁退位,17岁大婚,因此他的“皇后”郭罗罗氏并不能算真正的皇后,溥仪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皇后的清朝皇帝。
皇帝死后,皇子中的某一位继承皇位,新皇帝的母亲自然成为皇后。这就是“母以子贵”的思想。清代的很多妃子都是这样成为皇后的。一般来说,皇帝生母(如果他不是正宫皇后的话)的地位要低于大行皇帝的正妻,一般称皇帝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而老皇帝的正妻则为母后皇太后。
追封。这是给予已过世的妃嫔死后荣耀的一种方式。一般被追封者是新皇帝已过世的母亲,但也有例外。例如顺治皇帝的妻子孝献世皇后董鄂氏,她生前是顺治皇帝最崇爱的皇贵妃,还生下了皇太子荣亲王,但他们母子都很薄命。荣亲王没有继承王位,但董鄂氏死后还是被顺治皇帝追封为皇后。
清宫御膳房多达百余处,各宫分头开伙,皇后食堂每天配给的食物就这么多,如果不够吃,就算贵为皇后,也只能减少侍从。生孩子皇上还会给发红包,这是专门按待遇发的,很平常赏赐的还不一样,她一想到这些便觉得有趣。
皇帝只有一个,漫漫的时光如何消磨?后宫打发时光的玩具很少,后宫女子靠抽烟、打牌、做针线消磨日子。但是,后宫也是一个尤其看重名位的地方,并非每个后宫女子都生活得如此的奢华和尊贵。名位不一样,连每日的饭菜也有很大的差别大。
良妃能在康熙三十九年得到封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儿子胤禩当时正受宠(所有受封贝勒的皇子中最年轻的),连带着自己沾了光。相比之下,七阿哥的生母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得到成嫔的封号(因为七阿哥天生残疾,很不受康熙待见),可见康熙的薄情寡义之甚。后来,胤禩因争夺储位得罪父皇,立马被骂“辛者库贱妇”所出,狼狈不堪。可见康熙对良妃的反感。
康熙五十年,良妃染病,不肯就医服药,同年病亡。
雍正皇帝辑录的《康熙谕旨》中有下面一段记载:“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可见良妃之死,和康熙骂其为辛者库贱妇,大有关联,她不愿意连累儿子而情愿选择这种类似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孝仪纯皇后(即令妃),魏佳氏,内管领魏清泰女,嘉庆帝生母,清初本为汉军旗旗分佐领,后贬入上三旗辛者库,也是包衣汉姓人,乾隆四十年被乾隆帝抬入满洲镶黄旗。
仪嫔,黄氏,乾隆在雍亲王藩邸的格格,也是辛者库出身。
瑞贵人,索绰罗氏,也是辛者库出身。
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八阿哥胤禩生母,上三旗辛者库。
定妃,万琉哈氏,郎中托尔必女,十二阿哥胤祹生母,上三旗辛者库。
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六阿哥弘曕生母。
裕妃,耿氏,管领耿德金之女,五阿哥弘昼生母,镶黄旗包衣辛者库。
銮仪卫预备红缎围的八抬彩轿,年命相合生辰无忌的内务府总管一人率领属官二十人、护军参领一人率领护军四十人,负责迎娶新人。
先期选取年命相合生辰无忌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妻一人率内管领妻等八名担任随侍女官,分别到福晋家与皇子宫敬侯,步军统领负责清理自宫门到福晋家的道路。
吉时降临,内监将彩轿陈于中堂。福晋礼服出阁,随侍女官伏侍上轿下帘。八名内监抬起,灯笼十六、火炬二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骑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护军参领分别率属官与护军前后导护。到皇子宫外,仪仗停止、撤去,众人下马步入。女官随轿到皇子住处伺候福晋下轿,引福晋入宫。随后举行合卺仪式,由等候在此的命妇负责。
当日,在皇子住处张幕结彩,设宴六十席,羊四十五只,款待福晋父母亲族人员。出席人员与礼仪程序与在福晋家举行的定婚宴一样。
成婚的第二天早晨,皇子夫妇穿戴朝服,依次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皇子三跪九叩、福晋六肃三跪三拜,妃嫔所出的,还要到生母面前行礼,皇子二跪六叩、福晋四肃二跪二拜。
3成婚礼前一天,福晋家将妆奁送到皇子宫中,其中当然包括先期皇帝所赐的仪币,送妆奁的福晋族人由内务府设宴款待。
成婚当日,皇子蟒袍补服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三跪九叩礼,如果生母是妃嫔,还要到生母面前行二跪六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