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城垣半倾,桥梁尽记,山有崩(雍正《临汾县志》卷五)。
康熙元年秋八月淫雨二十日,坏城垣庐舍无数(康熙《沃史》卷二)。
康熙元年八月曲沃,太平大雨(乾隆《平阳府志》卷三十四)。
康熙元年秋八月雨六昼夜始止。沁水溢,河渠突涨,月余始涸(康熙《东明县志》卷七)。
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霖雨,河水泛溢(康熙《开封府志》卷六)。
康熙元年八月初旬汴水溢,霖雨连绵,城垣水浸数尺,四野行船,乡城楼房倾圮无数(康熙《陈留县志》卷三十八)。
康熙元年黄河水溢,遍野行舟,秋霖雨累月,禾大伤,至二年正月始种麦(道光《扶沟县志》卷十二)。
康熙元年壬寅大雨水(民国《夏邑县志》卷九)。
熙元年八月淫雨七昼夜(乾隆《洑州志》卷一)。
熙元年秋八月淫雨,倾民房屋,八昼夜始晴霁(同治《清丰县志》卷二)。
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至廿五日淫雨七昼夜(康熙《朝城县志》卷十)康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后雨大河发,水与杞县堤平。本院力督官民,躬冒风雨,防守帮筑者十五六昼夜(指开封附近,(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六)。
康熙元年八月十五日河水骤长,又兼十七、十八至二十七日淫雨如注(指曹县附近)。大河白浪滔天,风狂漾涌,其汪洋澎湃之势较五月再涨之水更数倍矣(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五)。康熙元年八月内淫雨连旬,民居衙舍半为倾倒(乾隆《长治县志》卷廿一)。
康熙元年五月淫雨至于秋九月,沙河决西华葫芦湾,商水杨家湾、平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漂没几尽,无麦禾(宣统《项城县志》卷三十一)。
康熙元年八月,黄河水溢,泛滥于南,与沙河堤平,西华河决葫芦湾,商水河决杨家湾,二水横流,漂民庐舍不可胜数,城不浸者三版,河水之决无大于此者(乾隆《商水县志》卷十)。
康熙元年夏秋大水,八月颍水溢(民国《淮阳县志》卷八)。(康熙元年)总漕林起龙疏称,秋雨连绵,黄淮交涨,洪水狂发,堤岸冲决。……至秋洪水陡发,淮扬竟成泽国,一望汪洋。无可收拾(康熙宋之锡《河防略》卷十六)。
康熙元年六月河决黄练集,淹没田庐无算,城西南北三面皆水,兼淫雨月余,城乡崩缺(民国《中牟县志》卷一)。
康熙元年七月大雨,渭水没民田舍,汧水涨,绝渡十日(乾隆《宝鸡县志》卷十六)。
康熙元年)五月初一日,巳时起至申时止,黄水陡长五尺五寸,又酉时起至初二日辰时止,又长三尺,共长八尺五寸,将旧时坍断,水入月堤之内……于新堤东头漫开水口一十八丈(指曹县石香炉)〔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又据《淮系年表》表十一(漫入微山湖)〕。
康熙元年五月黄沁水溢,漂没东南田庐畜产无算(道光《武陟县志》卷十二)。
康熙元年六月河决开封黄练口,淹祥符、中牟、阳武、杞县、通许、尉氐、扶沟七县(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康熙元年六月河决清河县王家营颜河口(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康熙元年六月河决祥符步李寨及中牟、阳武各处(光绪《开封县志》卷六)。康熙元年河决原武、祥符、兰阳县境,东溢曹县,复决石香炉村,之锡檄济宁道方兆及董曹县役,而赴河南督塞西阎寨、单家寨、时和驿、蔡家楼、策家楼诸决口(《清史稿》宋之锡传)。
康熙元年七月沁水溢,灌入御河,浸没民田甚众(《豫河续志》)。
康熙元年秋浮雨,河决杏树口,庐舍漂没(《通许县志》)。
康熙元年单县决瞧龙寺,复决黑龙潭、黄冈等处(《行水金鉴》)。
康熙元年河决睢宁孟家湾口入湖(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
如有问题,第二天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