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免疫系统(2/2)

我们都有些惊讶,因为之前进入的时候就是确认过权限才让我们进入,部分区域是不对我们开放的。如果早上进入的权限有问题的话,一开始系统审核权限时就会报警。

他的助手又提醒了一句:“请把你们每人的通讯器打开,将由我看着监督你们执行清空。”

我们都没反抗,电子记录是最不靠谱的,即便反抗了,上级部门依旧能通过联网后台对我们的资料进行删改,就如他们清理掉一些学生后抹去那些人的存在一样。

可以说除了为自己多惹上一个罪名外,毫无用处,我们都乖乖照做。

但这也提示了我,早上这一部分的信息一定是很重要的,重要到不能让我们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纯粹靠记忆的话,我们记忆里虽好,但时间长了,记忆都是会模糊的。

因而这又勾起了我思考怎样在当局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信息。

见我们配合,气氛也好了许多。做完这一切后,艾尔德里奇教授说道:“下午是到我工作的区域,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我们以为这句话是在和我们说,后来才发现这是在询问秘书。

艾尔德里奇教授工作内容主要是研究人类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并且如何由被动影响变为主动控制。

我们看到了许多解离症的病例,似乎科学家们对此类精神疾病大为感兴趣。

“什么是解离症?”鹿玲问。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认同障碍,比如多重人格、失忆症等等,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创伤。但在界定这些创伤的程度又产生了困难,什么样的创伤才会让人产生解离症?”艾尔德里奇教授耐心地讲解道:“比如某患者产生了解离性失忆症,往上追溯就会发现是一场海难事故造成的。但如果说海难事故程度的刺激会让人记忆断层,那么追寻同一场灾难中的其他幸存者,大多数人并没有得这样的疾病。这里面显然有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

我想的却是,他们让我们孩童进行失忆又是出于什么原理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见到了此行最难以置信的一幕。

在房间外艾尔德里奇教授点击了一面墙,瞬间此墙变为透明,很好地看到了房间内的场景。

似乎是两个研究员在和一个在防护罩隔离下的年轻人对话,那年轻人十八九岁,黑发黑眸,皮肤惨败,不言不语,低着头,此时的状态像极了一个自闭杀人狂。

“看仔细了。”艾尔德里奇教授提醒道:“注意那人的神态变化。”还是怕我们不明白,干脆挑明:“那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两个研究员一个问话一个记录,由于教授的指示,希望他们能引出该患者的主人格,因此研究员问道:“能请比利出来吗?”

我们在外偷过墙看得真切,那人只是冷冷一抬眼,就有种让人血液凝固的感觉。

“比利需要休息。”

艾尔德里奇教授解释道:“比利是他的名字,去年的时候他工作的单位反应了人员的神秘失踪,后来查出比利谋杀了数人拌进水泥车中灌注到海底柱体。警方逮捕他后,他声称自己记忆时常有断层。

起初没有人当这是真的,只以为这是个变态杀人犯的脱罪之词,但后来是狱卒率先发现,他遇到的比利时常不是同一个人,有男人有女人,还有一个声称自己叫西尼尔、职业是第二世界军人的人要狱卒去反应是他杀害了那几个人,而非是比利。”

“……会不会是演戏?这听起来,只要演技高超,或者模仿能力强的人临时起意,要是有这样一位演员突然演了三个不同的人声称是多重人格,好像也行得通?”我问。

艾尔德里奇教授说道:“你看下去就知道是不是伪装了。”

里面的研究员问道:“他要休息,他在哪儿休息?”

“在这儿。”那人点点心脏,这大概就是那个犯罪的人格西尼尔了,他确实冷漠又克制,看一边玻璃墙上给我们查阅的信息中,该人格是一个因负伤从第二世界退伍的军人,身手很好。

研究员道:“众所周知,心灵并不在心脏附近,心灵是大脑的产物。”

西尼尔道:“我知道,但你要问我,他在哪儿,我只能感觉到他在这儿,因为他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脏。”

“你们有几个人?”

“总有人来来往往,有人出去又有人进来,我只能告诉你,现在有22个。”

※※※※※※※※※※※※※※※※※※※※

写不动了,晚安。

说一下,最后一个案例参照《22个比利》。这是本讲一个22人格的多重人格患者的故事,是借鉴现实原型来写的,在此之前在美国,大众都认为多重人格都是假的,患者自己在演戏而已。

也就在此之后,“多重人格”成了影视剧热门设定= = 感谢他们对于解离症的大力宣传,大家现在都知道车祸之后女主会失忆,男主忽冷忽热其实是双重人格ORZ……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