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侯爷,玉然立即将手头的信递了过去。
待看过明定的来信后,老侯爷问道:“此事,你做何想?”
玉然道:“现下这种情形,光靠等是不行的,孙媳需要人手立马去江城调粮,以备急用。”
这时,钟放也过来了。
听得玉然说要去江城调粮,也是非常赞同。
眼下情形,成王必有后手。而蔡州饥民是等不得的。
三人议定,玉然立即手书一封,让侯爷暗卫星夜兼程立即带往江城。
玉然在借粮,明定也在借粮。
眼下蔡州粮仓的粮食不能食用,等朝廷再来粮,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而那么多饥民现又昂昂待哺;必须得马上有粮食接上才行。
想着,这次蔡州受灾,而临近的蔡阳却还好,必是有余粮的。于是,明定跟高应鹏商议,准备去蔡阳借粮,以解燃煤之急。
听得明定说要去蔡阳借粮,高应鹏立即摇头道:“没用的,我先前都去了几十封信,那王智礼都不肯借。说什么,自家都不够,实在帮不了别人。”
明定听了,揉了揉额角道:“这家伙真这样说?你将信拿过来,我看看。”
高应鹏命人取过信来,递给明定。
明定展开看了两封,冷哼一声,命人取过纸笔,即时手书一封。
明定写完后,将信摊在桌上晾干,方对高应鹏道:“高大人就拿这封信去借粮吧。”
高应鹏见明定这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道,莫非这李大人真有法子借到粮?
遂走过来,拿起书信看起来。待看完,高应鹏道:“李大人,我们是去借粮的,这措辞会否太过生硬了?”
明定道:“我看你跟那王智礼前面书信住来,都是极尽礼遇卑躬,但那王智礼全然不为所动。对于此等不顾人死活的自私之人,软得不行,就来硬得吧。”
蔡阳知府王智礼见到蔡州又来借粮的书信;看都不想看,不耐的将书信扔给幕僚看去。
王智礼最得力的师爷一看到此信,忧心的对他道:“大人,这次看样子我们不能再推诿了,要不,还是借粮给蔡州吧。”
王智礼一听,大奇,这个师爷一向是主张不借粮的,今儿看了这封信,缘何就就松了口了。
拿过蔡州借粮书信,看完,王智礼也是大惊,这次来信的不是高应鹏,而是主理蔡州赈灾事宜的李明定。
这明定在信中措辞强烈的道,要王智礼马上将蔡阳的库粮调往蔡州应急,否则,李明定将亲自过来问罪于他,并接手蔡阳政事,事后,他李明定自会去向皇上请罪的;当然,更会向皇上上折子请奏他王智礼的罪过的。
王智礼看到这封极具威胁之信,气得手都有点抖了。但是,他又不敢不信。
这李明定出身权贵,又是皇亲国戚,听说性情也是不大好相与的。
万一他真过来跟自己来硬的,就算事后皇上怪罪,李明定也会说是因事急从权,而皇上说不得也是最多斥责一二罢了;但自己可是面子里子都丢完了。
况,蔡州危急,而自己竟然袖手旁观,真闹将起来,说不得皇上也不会放过自己的。罢了罢了,借吧,借吧。
蔡阳的粮食很快调过来了,但也可谓杯水车薪,估计最多够十天的;不过再少,也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现下,京城的朝中非常热闹,焦灼的有之,看热闹的有之,想趁机发一笔横财的更有之。
原来,明定的催粮书信到京城了。
见到来信,康成帝大怒。
调往蔡州的粮食竟然被以次充好,以致于差点毒死人。
这是何人竟如此大胆,查,一定得彻查。
查是要查的,但蔡州一州民众等着吃饭,此事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得再调粮去蔡州。
上次是户部一手经办的,竟然出了如此大的纰漏。
再次调粮,康成帝认为得找个人镇一下才行。但具体是何人,他一时也没想到。
头痛的康成帝又来到了宁安宫梅苏苏这儿。
解语花梅婉仪善解人意的一阵按摩,外加琴声治疗。康成帝舒服多了。
两人说得一阵儿话,梅婉仪柔柔的问起蔡州赈灾怎样了。
一提起这事,康成帝就怒不可遏,竟然有人敢在赈灾粮上做手脚。
见康成帝动怒,梅婉仪赶紧将话岔开。
两人说着说着,康成帝问起了梅婉仪小时候的事儿。
梅婉仪笑着说道:“苏苏依稀还记得一些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啊,家里穷,吃盐都是卖鸡蛋去换得。记得有次,母亲托村里人帮忙用鸡蛋换盐。到了晚上,那人却是空手回来对我母亲讲,鸡蛋在路上碎了,所以没换到盐。当时啊,将我娘气的不行,但还得好声好气的谢过人家。再后来,我娘都没再找别人换过盐,都是托娘家兄弟去换的,这之后再没出现过碎鸡蛋的事儿了。”
这话,康成帝听进去了,是啊,现在就有人在挖自己的墙角,看来,找别人不放心,得找自己人才行。
自己人,那要不让自家儿子来主办吧。找谁呢,此事,老四成王肯定不行,怕他私心过重坏事儿。
余下的就只有老五和老七能用了。康成帝略一思索,就老五吧,老五都年纪一大把了,还没做过什么正经事,现在他也该历练一下,做做事儿了。
于是,康成帝下旨,着令五皇子惠王主办二次赈灾粮的筹备。
听得父皇果真让五皇子惠王去办赈灾粮,成王大是欣慰,事情正在向他们预期的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