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脸色微变,低声道:“朝中,情势变了。”
太傅点头。
变天了。
萧霆瑜看向宁英,她早就盘算好了吗?
而宁英也抬眼看向萧霆瑜,微微勾起了嘴角。梁王和太后之争,她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这一天终是要来的。
太傅继续道:“河南大灾之后,牵连出贪腐巨案,河南大小官员皆受牵连,即便不能连根拔起,也足够震慑朝堂。梁王势力大受打击。昨日朝上,崔御史上本弹劾吏部侍郎朱靖,眼看再要断去梁王一臂。如今梁王虽仍有军中势力,可萧岭大将军回京,”太傅说到此处,轻轻看了萧霆瑜一眼,颇有满意之色,“萧将军又得陛下和公主青眼相加,梁王绝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他在军中的势力也被慢慢消解。是以南山围猎所得之人才,必须极力招揽。”
小皇帝恍然大悟,接口道:“而太后一朝得势,必然不许梁王再掌大权,必然免不得一争,而且不仅要争,还要争吏部侍郎的缺。”
太傅满意地点头:“正是如此。”
听着太傅和小皇帝说了这么许多,萧霆瑜一直很安静,陛下与内阁议政,他原本不该参与,甚至不该听。
萧霆瑜刚寻思着告辞退出,宁英忽然开口了:“话说回来,这些折子还需一个妥善的办法解决。”
“嗯。”太傅点头,捋了捋花白的胡子,沉吟起来。
宁英看着萧霆瑜,将手里的折子递给了萧霆瑜,又问道:“不知萧将军可有良策?”
萧霆瑜与宁英对视一眼,心中思虑千万。宁英传他入殿,问了南山围猎出选的人才,又说这些决不能令这些人被梁王或太后招揽。
其实这个头疼的问题,并不十分头疼,况且宁英已然打破了朝局,更有意为陛下扶植自己的势力,他的御林军是个好地方。
但,御林军乃陛下亲卫,素来都是从禁军中选出来的,是不能随意越级提拔升调,何况还是数十人。
萧霆瑜想了想,向小皇帝、宁英一揖:“臣愚见,不若,全部暂由五城兵马司调配。一则,南山围猎选材有旧例可循,不宜大改,恐怕多生事端;二则,五城兵马司担负京畿护卫的重责,上承皇恩、下查民生,是熟悉京畿事务最好的地方;三则,五城兵马司只是暂理,兵部、刑部、大理寺缺人手都是事情,不妨让五城兵马司见机调配,也好解燃眉之急。待……吏部和内阁商议之后,再做调配。”
吏部侍郎朱靖只是受了弹劾,尚未审议,遑论定案,这时候、这事件仍需通过吏部。
将人都打发去五城兵马司,随机调派往刑部、大理寺、兵部,既不算拂了各位大人的意,也不算合了谁的意。且,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王治乃太皇太后一手提拔,既不偏帮太后,也不会迎合梁王,是个持身中正之人。
萧霆瑜思虑周全,其实是个“拖”字诀,按兵不动,静待风起云涌,吏部侍郎一职才是关键。小皇帝、宁英和太傅具是微微点头。
宁英道:“萧将军此法甚合吾意,只是人交给了五城兵马司,尚需有人主理调派,不若交由西城卫指挥使秦禹领辖。”
太傅和小皇帝思虑片刻,纷纷点头。
朝中局面依然偏向潘氏,西南叛乱小皇帝授薛慕晟兵权是替梁王稳住了军中声望。宁英此番,是想在明面上偏帮梁王。
秦禹乃兵部尚书秦良仪亲侄,曾在禁军、御林军任职,京城和皇城护卫没人比他更清楚,又是宁英暗中笼络的人,比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王治更为合适。
小皇帝想了想又问:“那,这个林超是否另作安排?”
太傅摇头:“既然全部交由五城兵马司调派,就该一视同仁。”
小皇帝点头:“朕只是觉得,这个林超来历存疑,不该放任自由。”
宁英一笑:“陛下莫着急,此人不着急处置,且静观其变。”
小皇帝看了一眼宁英,颔首应允。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