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是宁英之前要再探萧家和萧霆瑜。卓延被宁英派去暗中监视和保护孙瑞阳,另外刺探河南赈灾一事。
宁英先看了卓延的信,孙瑞阳一路无惊无险,也暂时无所收获,潘国舅和吏部侍郎朱靖一路没闲着,不光要顾着吵嘴,还要惦记着打点往河南一路的官员,生怕让对方抓住了什么把柄错处。
但他们越是谨慎小心怕出事,越是欲盖弥彰,也也是兢兢业业,恨不能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肝脑涂地。只希望此行河南,这些身居高位的人,能心存一丝江山社稷,该赈灾还是得赈灾。
孙瑞阳临走之前,宁英让卓延偷偷在他的行囊里藏了一封信,让他尽可能与潘国舅或者朱靖在一起,莫要私自行动,倘若遇险,定要拉着潘国舅和朱靖做垫背。这信一半是玩笑,一半是认真,一半是让孙瑞阳知道有人暗中保护,一半是让他晓得此行风险,有人能悄悄给他送信,同样有人能悄悄让他送命。
曹振那处,宁英并没有太花心思,只派人暗中尾随,若有情况或者需要联系才会用得着。曹振心术不正,宁英也没想拉他走正道,恰是他不择手段,办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
潘国舅亲自出马,足见河南水深,而梁王却不敢离开朝堂,要说光明正大到没有一丝脏,任谁都难信,所以暗地里必然也有所行动。曹振走在暗处,必须为太后拔除几颗眼中钉,大大打击梁王势力。否则只能说宁英看走了眼,曹振扶不起来。
宁英不担心曹振,他一定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这样才好让宁英下手给太后一棒子,让梁王解解恨。
河南……宁英鞭长莫及,也许不能事事如她意,局已经部下,只看天意如何,希望孙瑞阳不要辜负她的期望,能在乱局中为苦难里的百姓做些实事。
再展开关于萧霆瑜的那封信,宁英眉头越皱越深,萧霆瑜……
密函中,详细记录了萧霆瑜近年来能搜集到的信息,无外乎平日里插科打诨,在军中胡闹,上了战场立刻就成了另一个人,善谋善断善奇袭。英勇是论不上的,但智计无双,是将士们能在阵前交托性命的将领。
萧霆瑜的资料乏善可陈,与之前的并无太大差别,让宁英觉得有意思的,反而是萧霆瑜带回来的人。
萧家在边关十年,根基已深,这次回京带了一支二百人的精兵,皆是萧霆瑜亲自选出来的兵。
三年前,北胡布兵关外二十里,虎视眈眈,俨然是要攻城略地而来。萧霆瑜跟自己的父亲大将军萧岭立下了军令状,能以五千人破北胡五万兵,但作为交换,让他萧霆瑜选二百人作为亲兵,这支兵,除了他谁都不能使唤,而且萧霆瑜若要用,亦可不受萧岭军符约束。
二百人,公主府内的府兵都超过了这个数目。
萧岭允了。就连萧岭都觉得自己儿子这回是夸下海口,只怕要埋骨荒漠,偷偷派人跟着去,没想到,萧霆瑜领着兵去了,五日便回,五千兵马除了粮草吃了,水囊空了,人都一个个好好的。而北胡,居然退兵了。
至于,萧霆瑜是耍了什么手段让北胡退兵的,居然没人晓得。跟着萧霆瑜出关的人都说,萧霆瑜是独自牵马入敌营,三个时辰方出来,出来时,身上没有一刀伤,喝了酒,还顺走了北胡一匹好马。
在军中,传成了神话。
于是,便有了萧霆瑜的二百亲兵,之后发展壮大成为三千,这便是去年随萧霆瑜出关奇袭北胡大营的三千精骑。萧霆瑜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疾风营,如果已然威震四海。
“公主,另有一事。”
“嗯?”
“太后宣召萧将军,于宏义阁密谈了一刻。”
宁英点了点头,并不意外。潘国舅不在,以潘太后的手段,恐怕还拿不住萧霆瑜这个混世大魔王。
“卓敏,”宁英将信都收了,站起来走动走动,问道,“你可知道明日踏青,潘钰榕都邀了谁家小姐?”
卓敏回道:“除了孝柔公主,朝中数位大臣家的小姐都受邀了,与往年差不多,另有几家小姐及笄,包括太傅孙女隋柔。”
宁英微微点头,心中好笑,先帝在时严禁结党,而今朝中魏晋分明,只需看看潘家大小姐的闺蜜团和世子垣的公子党便一清二楚了。
“明日,我们好好玩一玩,也省的在府里闷的很。”宁英想了想,“明日咱们骑马吧?”
“公主……”卓敏略显担心。
“不用担心,我会小心的。若是当众坠马可有损我公主之尊呢。”宁英笑道。
可卓敏依然担心,宁英养尊处优久了,上一次骑马还是先帝在世时,卓延不在,万一出什么状况,卓敏一个人未必能保护得了公主,当下就想到了对策,明日要偷偷多带点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