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1章 大师风范(2/2)

说完,老头抱着匣子就往院走,未央赶紧领着未珩与赵曦跟上,至于宋祁,一是垂涎大红袍,二是不敢离去,没奈何,只得跟在几个人屁股后面。

进了院,未央才发现,这座院,并没有他想象之中的那般庞大,反而很甚至不足暨行院的十分之一,那倒也是,暨行院庞大无比,就算是在后世,也能算得上数一数二,又是未央倾尽全力打造而成,自然不是应天院这等院所能比拟的。

但是应天院之中,却又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让未央很是舒服,这是院的气质,也是院的底蕴,更是院的骄傲。

暨行院与应天院不同,暨行院开拓进取,玩的是进取之道,论及学术方面,不及应天院远矣。

庆历年三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戚同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毕士安、王洙等人,“宋初三先生”之中的孙复、石介二人,“双状元兄弟”宋庠、宋祁,“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府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只是如今老范被未央弄去了蓬莱,作为镇山之宝,还有欧阳修、曾巩等人,都被未央搜罗了去,应天院不复历史上的荣耀,但是也不容小觑。

看了一圈,未央就没了兴趣,应天院虽然卓尔不群,在当世堪称一流,但是不出数年,若是不进行改革的话,就不会再是暨行院的对手,这是必然的事情。

开拓进取与墨守成规,谁胜谁负,历史早有定论。

未央来应天院的主要目的,不过是情节作祟,他早就想见识一下大宋文脉风华,自然不想错过应天院,如今一看,不过了了,也就没了兴趣。

不过对于老头戚経,未央的兴趣更浓厚了。

戚経不是院的山长,院的山长,未央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儒,但是老头子在院横行无忌,所有人见了他,都执礼甚恭,这就大不同了。

要知道,就算是戚同文的儿子,没有本事,也不会让人尊重多少。

在这个文人相轻的年代,出身这种东西,一直都不是最重要的,打铁还要自身硬,老头子要是没有本事,别人不会这么尊重他。

未央所见,这老头子在院,似乎是一种超然的地位,这是他自身使然,与他在一起,未央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孺慕之感,就算是在范仲淹身上,未央都不曾感受到。

或许这就是大师风范?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