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及其部分臣子不是聪慧之辈,就是官场老油条,诸如李渊,焉能听不出来。
“此事兹大,贵使不如先暂时到驿馆歇息。”
一看赵志没有发言,明白其中意思的褚遂良开口说道。
“谢过唐王,王上,下臣这便告退。”
那使者本想请求援兵,但想想,不能太着急,不然他们的处境会更加被动。
而且,也不能表现得强制性,不然会导致弄巧成拙,最后无功而返的。
“各位,如何看待杨玄感求援一事?”
待那使者退下去,赵志才缓缓说起这一件事。
闻言,众文武思索着此事,并相望一眼,看看他人的意见怎么样。
不救的话很简单,各种方法都有,以借口搪塞,一个拖字决便足够。
救的话,里面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一下才能决定,没那么简单的。
“王上…”房玄龄出列,并上前几步,“臣以为,援与不援杨玄感,首要点在于对我大唐有利或者不利,有无有必救的原因。”
救与不救,需要看局势是否对大唐有利,能为大唐带来什么利益,这一点尤为重要。
· ······求鲜花···
无偿援助,还要冒着一定风险,就算是赵志愿意,手底下的文武也不同意。
这一番话清晰明了,一下子便将事情的整体脉络总结出来,众臣的思路开阔了不少。
“王上,今大唐初定关中,百待废兴之际,且民心尚未彻底归附,不宜开战。”
身为长安京兆尹的李渊出列,拱起手,徐徐说道。
李渊这一句主要是出于政务方面,这样一的个角度来想问题,确实是有理有据。
“李大人所言不错,但我认为,大唐这个时候需要出兵。”
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语气里充满胸有成竹的信心,与现在的意见截然不同。
..... ......
李渊和众臣齐齐望去,听听有什么不同的高论。
“正如李大人所说的情况,我大唐才更需要派兵援助杨玄感,以便争取更多时间来稳固整体局势。”
“诸位请想,一旦杨玄感快速灭亡,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唐,到时候,不战也得一战。”
长孙无忌一番话下来,众臣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目前关中已失,东都洛阳也危在旦夕,隋帝杨广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更会亲自抵达前线战场。
而杨玄感败得太快,对大唐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能派出军队以协助的名义,实际上是借助杨玄感的军队消耗一下隋军,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到那时,隋军主力从高句丽下来已经是长途跋涉,还在洛阳一带死命厮杀,锐气和战力会大打折扣。
即便隋帝杨广想与大唐开战,那么,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军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
以及,其余起义军会不会趁机攻城略地,抄隋帝杨广的后路。
这一时候,赵志并没有发言,他要做的是待臣子说得差不多了,再采取相关的建议便可。
以便做到,身为一位君主该有的威严,与上位者应有的风度。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驾驭众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