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假道学要得要不得?清代理学名臣文正公汤斌(二)(1/2)

作者:史遇春

(二)

接下来,进入正题,说说清朝的理学名臣汤斌。

本文以清人汪诗侬《所闻录》中的《汤潜庵》一节为依据,想让大家看看清人的记述,看看所谓的假道学,要得,还是要不得?

汤斌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号潜庵,字孔伯,又字荆岘,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享年61岁。

清世宗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汤斌参加清廷的会试,中式,入选二甲进士,时年26岁。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汤斌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编修。

任职翰林编修期间,汤斌负责撰修史书。自古以来,对于写史的人,中国都以“直书”为最高、最严的标准。汤斌在撰修史书的过程中,对于明朝那些坚守节操、尽忠好义的人士,对于那些为明朝殉节的诸位臣子,都照实写来。应有的褒扬,他没有因为自己在清廷仕宦而有所曲隐;他也没有因为明朝臣子对抗的是自己现在的主子而有所贬损。这一点,除了汤斌的个人性格因素外,其读书人的气节也是缘由所在,无论如何,这都是很让人非常钦佩的。

不论汉人仕清值不值得争议;横跨明清两代,生于明而仕于清的事实该不该被检讨;仅就汤斌撰修明史过程之中的坚持与直笔,他直笔书史的行为就让后世的很多人汗颜,也让有史以来很多软骨病患者的卑劣渺小清晰可见。

汤斌直书,无所顾忌,除了对忠臣义士的褒扬外,对于投降清廷的明臣,他也未曾刻意回避。因为这样,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时任内阁大臣的金之厚、冯铨两次上疏,参劾汤斌。

金之厚未详其人。

冯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贰臣。

猜想,汤斌的秉笔直书,肯定是刺痛了金之厚与冯铨,所以,他们才会两次上疏参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