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有很多水肿脚气的病人,为什么呢?湿性趋下,南方雨湿多,地势低洼,所以人容易伤湿。
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如果在南方不懂得除湿之法的话,想治病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句俗话叫,手拿三把伞(散),一天走到晚。三把伞即银翘散、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连续下了十余天的雨,到处都水泱泱的,多日没见到太阳,小指月嘟着小嘴说,人都快发霉了。看着挂在窗口的湿漉漉的毛巾,小指月摇摇头。
爷爷笑笑说,指月啊,你看毛巾是上半截重还是下半截重呢?
指月摸摸脑袋,不知道爷爷又要考他什么,一时居然答不上来。
爷爷接着又问,你看毛巾上半截干爽,还是下半截干爽呢?
小指月摸摸毛巾,咦,怎么这毛巾,上半截都快干了,下半截还沉甸甸、湿漉漉的?
爷爷笑笑问,那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道理呢?
小指月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毛巾上半截干爽,下半截沉重,水湿是往下走,所以人体应该是水湿趋下。
难怪爷爷摸到双脉沉濡,都要问病人是不是双腿走路非常沉,像拖泥带水一样,提都提不起来。很多病人都会很惊讶,因为自己没有告诉老先生,怎么老先生一把脉就知道自己的感受呢?
所以中医要善于观物取象,善于体会医理,医理不是给你拿来谈玄说妙的,而是要用自身去践行之。
一个妇人双腿肿,爷爷叫她把脚放在竹椅上面,让小指月去按按她的脚,按下去居然一个坑,好久才弹起来。小指月再一切脉,这脉又带点浮紧,就很奇怪。脉浮紧,脚又水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果脉沉下去,可以因势利导,把小便利出去,可这脉浮起来,病人还有感冒的现象,畏寒,少汗,头痛,身重。这该怎么办呢?
爷爷便笑笑说,上次不是跟你讲到麻黄提壶揭盖的道理吗?
小指月一拍脑袋说,我怎么现在才想到呢!
然后爷爷便叫指月写上香薷配白术。这就是《外台秘要里的薷术丸。
原来现在是夏暑之季,想要发汗解表,又要利水消肿,选香薷最好。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本草正义说: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通小便,以导在里之水。用补脾圣药白术,可以加强土能制水的作用,所以两味药一用上,腿肿很快就消退了。
她说,原本怕冷,吃了这个药,出了点汗,然后每天排很多尿,腿肿一天比一天轻了,三剂药吃完,就完全不肿了。
小指月看到爷爷用香薷,有时用5克、8克,有时居然用30克、50克,不解其故。
爷爷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用香薷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取它轻舟速行之意。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量宜稍大,而且可以浓煎,取它重剂直达病所,起沉疴,利膀胱。
小指月明白了,原来药物的不同剂量变化可以体现出它不同的功效,中药真是太灵活了。小指月在他的小笔记本上写道: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香薷发表,宜用轻剂。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香薷利尿,需用重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