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小宇家中,李普刚结束当天的辅导课程,正与吴梦交谈着林小宇的学习进展。
李普凭借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林小宇重新燃起对学习的热情,吴梦对此十分感激。
趁着交谈的间隙,吴梦再次提及之前邀请李普参加少年儿童教育类节目的事,李普欣然应允。
录制节目当天,摄影棚内灯光璀璨,台下坐满了满怀期待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吴梦身着干练的职业套装,优雅地走上舞台,声音清脆悦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欢迎来到本期节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少年儿童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教育界资深专家陈教授,以及大家熟悉的海大神探李普,一同探讨孩子们的成长密码。”
陈教授身着笔挺西装,微白头发,金丝眼镜,带着学者的威严起身致意;
李普则穿着简约的休闲装,年轻朝气尽显。节目开场,陈教授率先发言,他神情严肃,语气坚定:“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没吃过一点苦头。吃苦是成长的必修课,只有经历磨难,才能磨炼意志,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必备品质。”台下有的家长纷纷点头赞同。
李普微微皱眉,接过话筒,条理清晰地说道:“陈教授,我十分敬重您,但在当下,单纯强调吃苦,我认为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今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正被机器取代,我们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过度吃苦,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磨灭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陷入固定思维模式。”
陈教授脸色微变,反驳道:“创新虽重要,但没有吃苦精神,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吃苦是成功的根基,这一点不容置疑。”
李普不慌不忙,继续阐述:“吃苦精神与创新能力并非因果关系。如今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时,同样会遇到挑战,这些经历足以锻炼他们的意志。营造轻松愉悦、鼓励创新的环境,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不能用传统吃苦观念,束缚孩子的未来发展。”
两人你来我往,争论愈发激烈。这时,吴梦见势,笑着圆场:“陈教授的观点代表父辈们殷切期盼,新时代的李普先生看法新锐,看来两位的观点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让我们听听台下观众的想法。”
一位年轻妈妈满脸焦虑,急忙站起身说道:“我家那小宝贝才上小学呢,天天就知道玩,我跟他爸说要让他吃点苦,以后才有出息,可他爸又心疼孩子,我俩还老因为这事儿吵架。两位老师快给我支支招,到底该咋办呀?”
陈教授赶忙接过话茬:“这事儿简单,您就得狠下心来。从今天起,让孩子自己洗衣服、扫地,每天安排固定的家务,要是不完成就不许玩。再给他报几个体能班,累一累就知道生活不容易了。”
李普则微笑着耐心解释:“我特别理解您的心情,不过咱们换个思路。
孩子爱玩是天性,要是一味强迫他吃苦,可能会适得其反。您看啊,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想搭出一个特别的造型,却总是搭不好,这时候他绞尽脑汁去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在经历挑战、锻炼自己。
您可以多鼓励他去尝试新事物,在他成功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美,让他从内心获得成就感,这样他就更有勇气面对困难了。至于家务,让孩子参与是好事,但别把它当成惩罚,而是让他明白这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年轻妈妈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紧接着,一位戴着眼镜的教育工作者站起来,扶了扶眼镜说道:“我在学校教书也有些年头了,就发现现在教育特别难平衡。一边是学校要求提高成绩,一边又说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时间和精力咋分配啊?”
陈教授不假思索地回应:“肯定是以提高成绩为主啊,学生就得早起晚睡,多做练习题,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了,才有资本谈创新。创新教育嘛,就利用课余时间搞搞兴趣小组就行。”
李普听后,轻轻摇头,说道:“其实创新能力和日常学习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未来城市,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比单纯刷题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既提高了成绩,又培养了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