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东城区崇文门外东兴隆街51号。
这里是燕京出版社的办公地点,同时也是《十月》杂志编辑部的办公地点。
在确定合作对象后,胡为民接受了《十月》编辑谢大军的邀请,和他一起来到了这里。
两人站在一栋建筑面前,谢大军自豪道:“胡老师,这里就是我们《十月》杂志的办公楼!”
胡为民抬眼看去,这是临街一栋苏式建筑就是《十月》杂志的办公楼。
办公楼五层高,由于建成年代久远,红色的外墙有多处脱落,大楼表面窗户紧闭,玻璃灰蒙蒙的,就如同今天的天气一般。
建筑有着明显的历史,带着厚重感,让人情不自禁肃穆起来。
对于《十月》之行,胡为民也是相当期待。
“我一会儿更期待和苏主编见面了。”
苏主编是《十月》的创刊主编,名叫苏宇。
谢大军热情地招呼道:“胡老师,我们进去吧。”
胡为民跟着他的脚步进入大楼内部,上到三楼后,两人向着一间办公室走去。
“这里就是我们编辑部的办公室了。”
谢大军打开办公室的大门,寒风随着他推门的工作,也吹了进去。
胡为民有些意外,编辑部的办公室并不大,而且有些简陋。
他有些难以想象,这里竟然就是后世“四大名刊”之一的办公场所。
也许,如此朴素的工作环境,才是《十月》发展到后世那种一线文学期刊地位的原因之一。
这个编辑部的凝聚力非常强,战斗力更强,他们将有限的时间,用来发展杂志,为作者提供绝佳平台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文学作品。
“主编,我回来了。”
“大军,你身边这位同志就是胡为民,胡老师吧?”
“你好,苏主编,我就是胡为民。”
得到确认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站起身,热情地招呼道:“胡老师,快进来坐,外面冷。”
胡为民进来坐下,谢大军随手关上门,又去为他倒了杯热茶,“胡老师,喝茶。”
“谢谢。”
捧着热茶杯,胡为民感觉身上的寒气渐渐散去。
进入一月份后,燕京的气温更低,就连他这个北方人都觉得冷。
不过还好,室内有暖气,除了空气干燥些,容易上火外,再没有其他缺点。
这时候,他才有时间观察苏宇。
老太太很热情,自从他胡为民进来后,便一直嘘寒问暖。
在她介绍完编辑部成员后,便主动和胡为民聊天。
通过聊天,他得知老太太履历非常丰富,在担任主编之前,从事过记者、编辑、朝阳师范语文专业组长等工作。
苏老太太感谢道:“胡老师,非常感谢你信任我们《十月》杂志,愿意将如此优秀的作品交给我们杂志刊载。”
“苏主编,能得到《十月》的认可,也是我的荣幸。也许您不相信,在我发表《演员》之前,可一直把能在《十月》发表作品当目标呢。”
花花轿子众人抬,胡为民理所当然地夸奖了《十月》一番。
“哈哈,能被胡老师当做目标,看来创刊后,我们编辑部上下的努力没有白费。”
苏老太太很高兴,看胡为民的眼神也越发柔和。
“胡老师,别怪我这个老太婆好奇心旺盛,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到构思《演员》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呢?”
“说来也巧,之所以写下《演员》这篇小说,是有着《燕京青年报》极力约稿的原因。”
胡为民将自己手里有两部中篇要写,还有小陶和赵莉莉百般请求的事情大致说了一番。
“我当时手里还有两部作品,我又和《燕京青年报》关系较好,他们约稿,我就只能写个短篇应付过去。没想到,小说就这么火了。”
“当时之所以写《演员》而不是其他,也是因为我想要构思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在小说中尝试了嵌套式结构。说起来,这个短篇具有实验性质,能成功,我不奇怪,但有如今的影响力,确实让我觉得意外。”
“原来《演员》这部作品是这样诞生的。”
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却几乎诞生了一个新的小说结构,没想到拥有如此才华的作家竟然如此年轻。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感慨一下,老太太又问起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胡老师,你刚才提到,正在创作另外两部中篇?”
“是,一部是武侠小说,叫《黄飞鸿》。另一部算是现实主义文学,叫《孩子王》。”
武侠小说?
老太太眉头微皱,她属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武侠小说这种通俗小说并不感冒。倒是现实主义文学,她挺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