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胡为民面露为难之色,沉着脸道:“小胡同志,学校现在有困难,还请你理解。”
“我服从学校安排。”
学校老师都这么说了,胡为民难道还能拒绝不成?
既然无法反抗,那么只能接受了。
胡为民同意后,后勤处的老师行动迅速,很快找人搬来一张行军床。
是的,行军床还不是木床……
等那人走后,胡为民看着逼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想要迅速改变现状的心理更加迫切起来。
现在,他已经不信学校能帮他解决住处,就像高师傅说的,学校宿舍紧张,结婚的教职工都不能完全满足,他一个门卫哪来那么大的脸去申请宿舍住?
他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学校附近找房子,搬出去住。
当然,他现在没钱买成套住房,只能租房住。
只是,目前来说,他手里的工资只能满足他的最低生活标准,想要搬到宽敞的住所,还是需要他在写作上想办法。
首先,长篇小说不用考虑。
长篇小说虽然赚得多,但写作花费的时间必然和收入成正比,而且收长篇小说,给的钱还大方的,必然是那几家头部杂志。
这些杂志对作品质量要求高,审核也严,不符合他短平快的要求。
相对来说,短篇小说字数少,他脑袋里的作品数量多,质量还高,虽然文学性不强,但胜在新颖且通俗易懂。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容易拿到较高的稿酬。
仔细思索一番,他发现最适合自己投稿的杂志还是《故事会》。
别看复刊没多久的《故事会》格调不高,收录的只是一些主流杂志不屑于刊登的,民间传奇和特殊时期的手抄本故事,可《故事会》也有巅峰的时候。
在《故事会》的巅峰期,可是开办过名家专栏,杂志社更是向金庸、席慕蓉、白先勇、冯骥才、苏童、莫言、陈忠实等人约稿。
金庸老爷子当时很快就写了一篇故事,编辑部觉得不太行,给退稿了。随后金庸又挑一个从未发表过的短篇《汝州僧》,这次倒是成功发表。
《汝州僧》是清朝《三十三剑客图》里的一个故事,金庸给改成了白话。还有他的《越女剑》,原型也来自《三十三剑客图》。
这些名字放到后世都是响当当的文学大家,他们出名后都在《故事会》上发表作品,谁有敢说他格调低?
这么一想,他干劲十足,恨不得立刻写出十来篇佳作,投递到《故事会》赚取稿费,改善自身糟糕的生活状况。
之前他投稿的《会说话的骷髅》属于民间怪谈,特点是层层反转,这次,他想换一种写法。
心理恐惧加平行世界的概念绝对新颖,他不信编辑部不采纳他的投稿。
想到这里,他找出稿纸,在上面写下了作品的名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