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也给出影视剧里刘贺荒唐不羁。
以及霍光废掉他的场景。
【霍光选的皇帝,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受不了将其废掉。】
【这也是霍光的一大失误。】
【以臣子身份行废立之举,造就了他的最大黑点。】
【刘贺被废,皇位再次空悬。】
【这时候满朝文武突然发现:等等!我们是不是忘了那个在民间喂猪的皇曾孙】
【霍光经过一番考察,了解到刘病已在掖庭长大。】
【十八岁的他,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操行节俭、仁慈爱人。】
【看上去是个好皇帝的料。】
【于是,霍光上奏皇太后,建议立刘病已为帝。】
【刘病已在众人的簇拥下,踏入了未央宫。】
【他先是朝见了皇太后,被册封为阳武侯。】
【随后,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正式即皇帝位,拜谒高庙,成为了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史称汉宣帝。】
【刘病已从民间的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了天下之主。】
【从而开启了他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霍光为什么选择刘病已】
【或许是看刘病已是个人材,是个好皇帝的料子。】
【或许是因为,觉得刘病已没有任何背景,方便控制。】
【但无论如何,刘病已登基后,大汉的权柄依然掌握在霍光的手中。】
【自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历经昭帝、昌邑王,成为了三朝元老,权倾朝野。】
【霍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几乎掌控了整个朝廷。】
【面对如此强大的霍氏集团,刘病已深知自己初登皇位,根基不稳,不能贸然与霍光对抗。】
【否则昌邑王刘贺就是自己的下场。】
【于是,他选择了隐忍蛰伏,积蓄实力。】
【当霍光提出要还政于君时。】
【刘病已表现出了对霍光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不仅拒绝了霍光的还政请求,还继续委以重任,让霍光继续主持朝政。】
【为了进一步打消霍光的猜忌。】
【刘病已又连续下诏,对霍光的拥立之功给予了极高的褒奖。】
【加封七千户,使其食邑达到一万七千户,位列西汉之最。】
……
天幕外,看到这里,刘彻忍不住瞪了台下侍立的霍光一眼。
此时地位还远没有那么高的霍光,内心早已吓得要死。
但他还是稳住了自己的情绪,保持着一个看似镇定的姿态站在那里。
既没有急着解释,也没有露出任何心虚的表情。
刘彻心里尽管有些愤怒,但也没有急着叱责霍光,而是在心里思索。
霍光的能力,自己是很清楚的。
等到自己去世的时候,自己的确很有可能,会让霍光这样有才干的年轻人,成为辅政大臣。
这一点,别说是天幕上原本历史的刘彻会这样做。
即使是现在正值壮年、年富力强的刘彻,也已经看出来了。
再加上霍光本来就是霍去病的亲戚,自己信任他也是天经地义的。
但这样一想,霍家本来就有霍去病这样的军功大将。
如果后世的霍光又成为了辅政大臣。
那他们的权势可能的确会有些过于庞大了。
但是,从天幕上给出的内容来看。
霍光拥有的权势不是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
而是自己安排的。
是自己让霍光辅佐新皇帝,而新皇帝之所以需要辅政大臣
正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害死了太子刘据!
这么说,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这里。
罪己诏果然是早该下发的。
自己的确做错了。
而霍光掌权之后,他虽然擅行废立皇帝之事,但是他作为掌管大汉的权臣,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是一个彻底的野心家
还是像吕不韦那样,既威胁了皇权,但同时也为大汉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权臣
这一点……可能还真的需要考虑。
而且,虽然霍光废皇帝让自己很不高兴,但霍光在废除了刘贺之后,找的新皇帝刘病已。
看天幕上说,他本身就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具有合法的继承权。
同时又饱读诗书,为人正直,是一个好皇帝的苗子。
天幕看了这么久了,后世的权臣登场的次数也不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