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刘协的应对
交州战事后续如何,暂且不提。
洛阳那边,刘协、曹操、孙坚三家已经达成一致。曹操和孙坚两家合兵一处,攻打江夏,朝廷则在函谷关和武关抵抗刘备军主力。
“函谷关和武关乃是天下雄关,挡住刘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杨彪正在对刘协交代着:“不过也不能轻视反王刘备,两关守将需要仔细挑选。”
刘协闻言很是认可的点点头,道:“不知道太尉有什么推荐?”
杨彪既然提到这个,那肯定就是有所准备的。如今刘协麾下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其实不少。
皇甫嵩、朱儁、卢植这老三位就不用说了,那是军中定海神针的一样的人物。只不过这老三位是肯定不能去首关的。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老三位年龄太大了。原本历史轨迹上,这老三位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如今靠着朝廷奉养,老三位还活着,但上战场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三人中最年轻的都已经六十五岁了,让他们去守关面对刘备的主力,未免太过残忍。最主要的是,人老了之后精力不济,容易被人抓到漏洞。
除了这老三位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将领,还有投降的公孙瓒、刘虞的老部下邹靖、阎柔等人。还有跟着公孙瓒投了洛阳的严纲、田豫、文则三人。
当初董卓身死,还有董承等人留了下来,如今也是朝中悍将。除了董承之外,值得说的还有徐晃。还有白波军出身的杨丰、韩暹以及河内太守张杨。
但这些人都不是杨彪的首选。
“老臣认为,函谷关可以交给朱骁、武关可以交给皇甫坚寿。”
朱骁是朱儁的长子,表字威远。武艺高强,弓马娴熟,极具军事天赋。善于排兵布阵,精通各种战术策略,是朱儁的衣钵传人。
刘协对这两人都有些印象,而且对两人的能力也极为认可。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汉室死忠,让他们去守关,刘协也更加放心。
“具体的人员配置呢?” 刘协又问了一句。
杨彪继续道:“函谷关,以朱骁为首。同时可以派遣朱睿、邹靖、严纲、卢韬四人从旁协助。”
“武关以皇甫坚寿为首,以卢赓、皇甫略、阎柔、田豫四人从旁协助。”
这里面,朱睿是朱儁次子,表字昭德。此人自幼聪慧,饱读诗书,跟兄长朱骁不同的是,他更擅长后勤统筹、临阵机变。
卢韬、卢赓是兄弟二人,他们俩则是卢植侄子,卢文从弟,卢韬表字继业,卢赓表字辅国。两兄弟都是武艺娴熟,精通战阵之人。但也有所区别,卢韬勇猛刚毅,跟朱骁一样是一员猛将。
而卢赓则擅长临阵指挥,不仅如此,他还精通军事工程,懂得如何修筑防御工事与攻城器械。
皇甫略则是皇甫坚寿的弟弟,表字策勋。跟兄长的全能不同的是,皇甫略更擅长冲阵,性格有些莽撞,但是悍不畏死。
刘协在听到了杨彪的安排之后还是很满意的。两个关口都是死忠派做主,还有老少搭配。同时还兼顾了内部的几个派系。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将整个朝廷拧成了一股绳。
“守备两关不能孤立进行,所以老臣以为吾等在洛阳也要早做准备.....” 杨彪继续说着自己的计划。
“洛阳作为中枢,应组建一支精锐的机动部队。此部队当以中郎将董承为统帅,徐晃将军作战勇猛且富有谋略,可以为辅。董承久在朝中,对局势颇为了解,且忠心可鉴,能与徐晃默契配合。”
“此外杨奉、韩暹作战经验丰富,可分别封为讨逆中郎将与破虏中郎将,各领一军,作为机动部队的先锋力量。杨奉、韩暹熟悉兵事,作战风格勇猛,冲锋陷阵不在话下。河内太守张杨,率领本部兵马作为机动部队的后援,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确保机动部队的侧翼安全。”
“在兵力调配方面,抽调精兵两万,充实机动部队。同时,在洛阳城内设立粮草辎重转运中心,由老臣负责统筹调度,以荀攸为辅,荀攸心思缜密,善于管理物资,定能保障两关与机动部队的物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