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前方侦察,迅速发现了敌方的装甲集群正在快速推进。
它立即将目标信息传输给后方的车载电磁轨道炮部队。
车载电磁轨道炮迅速调整位置,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对敌方装甲集群展开攻击。
一枚枚炮弹精准地落在敌方装甲集群中,瞬间引发了一连串的爆炸。
敌方的坦克纷纷起火,失去了战斗力。
在车载电磁轨道炮的强大火力压制下,敌方的进攻势头被彻底遏制。
这次演习的成功,让陆军高层更加重视车载电磁轨道炮与其他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发展。
他们决定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这种全新的作战模式。
与此同时,苏云团队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他们开始研究如何将车载电磁轨道炮与陆军的信息化作战系统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的作战体系。
苏云认为:“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化是关键。
我们要让车载电磁轨道炮能够融入整个陆军的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指挥协同,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战效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与陆军的信息化专家们紧密合作。
他们首先对车载电磁轨道炮的通信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使其能够与陆军的各种信息化装备实现无缝对接。
同时,开发了一套智能指挥软件,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战场信息,并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为车载电磁轨道炮提供最优的作战指令。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
随着车载电磁轨道炮与信息化系统的深度融合,如何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成为了关键问题。
苏云组织团队中的信息安全专家展开攻关。
他们研发出一套先进的加密算法和防火墙系统,能够有效防止敌方的网络攻击和信息窃取,确保车载电磁轨道炮在信息化作战中的信息安全。
经过数月的努力,车载电磁轨道炮与陆军信息化作战系统的融合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一次模拟实战演练中,车载电磁轨道炮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获取了来自卫星、无人机、地面侦察部队等多方面的战场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智能指挥软件迅速制定出作战方案,并向车载电磁轨道炮下达指令。
车载电磁轨道炮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准确地打击了多个敌方目标,展现出了高度的智能化和协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