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坚定:“我决定了,从今日起,彻底改革冀州政治经济结构,消除冀州世家大族的危害。”
徐庶和石韬对视一眼,皆是一脸凝重。
“主公,此举恐怕会引起巨大反弹。”石韬担忧道。
袁尚胸有成竹:“无妨。崔家、郭家既除,其他世家已是惊弓之鸟。我们可借此机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冀州,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垄断了土地、人口、官职和文化教育。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彻底打破他们的垄断。”
石韬思索片刻,问道:“主公,若要推行这些改革,需要大量人手。现有官吏多为世家门生故吏,恐怕难以信任。”
袁尚微笑:“广元所虑极是。我已有计划,将从幽州调来一批可靠官吏,同时提拔一些寒门子弟,组成改革班底。”
徐庶补充道:“主公,改革之事,宜缓不宜急。若操之过急,恐引起更大反弹。”
袁尚点头:“元直所言甚是。我们会分阶段推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诸位,冀州之变,实为大汉之变。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冀州百姓,更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
徐庶和石韬肃然起敬,齐声道:“主公高见!我等愿追随主公,共襄盛举!”
袁尚转身,目光坚定:“传令下去,立刻拟定文书,召集冀州各郡太守、国相,以及邺城周边十县的县令、县丞,限三日内抵达邺城刺史府,参与议事。其余各县主官,按距离远近,分别限定在五日、七日、十日内抵达。文书需八百里加急送出,不得延误!另外,立刻派快马去幽州,请军师荀攸,尽快选调一批精干可靠的官吏南下”
徐庶和石韬躬身领命:“喏!”
待二人退下,屋内只剩下袁尚一人。他走到窗边,望着沉沉夜幕笼罩下的邺城,思绪万千。
要打破世家垄断,土地、人口、官职,这三项是眼前的硬骨头,必须啃下来。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根源——文化教育。
世家子弟自幼读书识字,垄断了知识,进而垄断了话语权和上升通道。寒门子弟,甚至普通百姓,连字都不识,如何与他们竞争?如何明辨是非?
“不破除知识垄断,改革终究是空中楼阁。”袁尚喃喃自语。他想起前世的一些基础读物,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最适合启蒙。
“三字经……千字文……”一个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但其蕴含的道理和启蒙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能在冀州,乃至将来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广这些基础读物,让更多平民子弟有机会识字读书,那将从根本上动摇世家大族的统治基础。
想到这里,袁尚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军事征伐,更是文明的播种。
“得找个时间,把这些东西默写出来。”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连日来的奔波和谋划,确实耗费心神。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袁尚给自己打气,“先把眼前的土地和人口问题解决了,教育之事,也得尽快提上日程。”
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毛笔,开始构思明日会议的具体细节,以及推行新政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应对之策。烛光下,他的眼神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