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崔赞满意地环视众人,“我已密信传达张燕,按时辰计,他的人马此刻应已潜伏在城外三十里处,只待信号。明晚亥时,北门会准时为他们洞开。届时,诸位便各率家兵,依计行事。”
---
黑山军大寨,帐内灯火摇曳。
张燕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脸络腮胡子,正与几名心腹商议。
“大哥,崔家送来的金银已验明,足足万两。”一名心腹汇报。
一名亲信嘿嘿一笑,搓着手道:“更让弟兄们心动的是崔家的后话,只要事成,往后每月都有大批粮草送入山中,足够咱们嚼用。”
张燕抚摸胡须:“崔家出手阔绰,看来此事对他们极为重要。”
“大哥,我等本是黄巾义军,为何要助纣为虐,帮这些豪强对付袁尚?”另一名心腹不解,“听闻袁尚在冀州减轻赋税,体恤百姓,颇得民心。”
张燕冷哼一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崔家给钱,我们办事,仅此而已。再者,袁尚再好,也是朝廷命官。我等黄巾余部,与朝廷本就势不两立。”
“大哥英明。”众人附和。
张燕起身,走到地图前:“明晚亥时,我率一万精锐,从北门入城。崔家已安排内应接应。入城后,直取刺史府,擒杀袁尚。记住,此行主要目标是袁尚和他手中证据,不得滥杀无辜,以免引起民变。”
众人领命而去,张燕独自站在帐内,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本是黄巾军中一员,追随张角起义,为的是推翻暴政,建立太平世界。如今沦为世家豪强的打手,不免有些自嘲。
“罢了,乱世求生,顾不得那么多。”张燕自语道,“袁尚,得罪了。”
---
邺城刺史府,书房内。
袁尚与徐庶对坐,烛火摇曳,映照两人凝重的面容。
“元直,缪琦如何说?”袁尚问道。
徐庶摇头:“他态度暧昧,既不明确支持我们,也不公开反对。但从他眼神来看,他已动摇,只是碍于张让,不敢明确表态。”
袁尚轻叹:“意料之中。缪琦虽是十常侍的人,但也不愿背上卖国之名。他现在进退两难,正好利用这一点。”
“主公打算如何应对黑山军?”徐庶问道。
袁尚起身,走到地图前:“黑山军虽众,但多为乌合之众,战力有限。我已命典韦率一千精锐,再领八千部卒,埋伏在城内。一旦黑山军进城,立即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那城内世家呢?”
“我已派人监视崔郭两家。若他们有异动,立即拿下。”袁尚指向地图上几个关键点,“城内各处要道,我已安排兵力把守。就算黑山军侥幸入城,也难以形成气候。”
徐庶点头赞许:“主公考虑周全。不过,属下担心,若平定叛乱后,世家会否借机在洛阳诬告主公勾结黄巾?”
袁尚冷笑:“正合我意。若他们敢诬告,我便将所有证据呈上朝廷,看他们如何解释与黑山军的勾结。”
徐庶恍然大悟:“主公是要将计就计,引蛇出洞!”
“不错。”袁尚眼中闪过锐利光芒,“世家与十常侍狼狈为奸多年,早已忘记朝廷威严。此次若能借机肃清冀州世家势力,不仅能为冀州百姓除害,还能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徐庶感叹:“主公远见卓识,属下佩服。”
袁尚摆手:“先不说这些。眼下要做的,是确保邺城安全。你去传我命令,让各部做好准备,明晚恐有一场恶战。”
徐庶刚要离去,典韦匆匆走入:“主公,探子回报,黑山军已在城北三十里处集结,约有一万人马。”
袁尚眼中精光一闪:“来得正好。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另外,派人去请缪琦,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典韦领命而去。袁尚转向徐庶:“元直,你去准备一下,待会与我一同会见缪琦。”
徐庶点头:“主公打算如何说服他?”
袁尚微微一笑:“以实相告。黑山军来袭,世家勾结叛军,这等叛国大罪,就算缪琦再偏袒世家,也不敢公然包庇。他若识相,就会站在我这边;若不识相,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徐庶正欲回应,外面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士兵跑进来,单膝跪地:“报告主公,北门守将发现可疑人员在城墙附近活动,疑似在勘察地形。”
袁尚眼中寒光一闪:“看来,明晚的好戏,要提前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