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因为这事。”刘启一点都没放在心上,“不用操心,我以前和苏丞相聊过,他是支持我削藩的,只要苏丞相赞同,父皇肯定不会反对的。”
晁错不放心,“陛下,还是去确认一下的好,要是有太上皇和苏丞相二人的支持,这削藩可就轻松多了。”
刘启没有再听晁错说什么,直接起身离开了。
刘启是个急性子,既然决定了要削藩,那就不会再有丝毫犹豫,急忙下去为削藩做准备了。
————————————
削藩是件大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要做好万全的铺垫。
第一个要处理的,便是和匈奴的关系。
为了大局考虑,刘启不得不重启和亲政策。
刘启已经选好了和亲的公主和随行的队伍,准备让他们出使匈奴。
自从中行悦事件发生后,汉代对和亲的队伍一直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经过重重审核确认无误的人,才有资格随行前往匈奴。
中行悦的事可真是让朝廷吃了个大亏,朝廷不得不重视。
在第二天大朝会上,刘启宣布了和亲的消息,但遭到了一众文臣武将的反对。
武将反对好理解,他们受不了这种屈辱,劝刘启和匈奴决战。
文臣是以申屠嘉为首的,他们抬出了刘恒时期定下的政策,反对刘启和匈奴和亲。
刘恒时期被匈奴打到了长安附近,让刘恒看清了匈奴的真面目,因此刘恒下令,从此之后都不再和匈奴和亲。
当然了,皇帝为什么要和亲,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定然是受了晁错的挑拨,为削藩做准备。
晁错在朝中的名声臭得要死,谈到晁错的时候,朝中不管有多大仇恨的人,都会联合起来共同抵制。
因此,朝中流传出那么一句话:
有错没错,先骂晁错。
也由此可见,晁错的名声究竟有多臭。
群臣都把晁错当成刘启的狗腿子,若不是刘启一直保着他,他早就死透了。
……
群臣的反对根本没用,刘启不是软柿子,既然已经决定的事,刘启绝对不会退缩。
第二天,和亲队伍就瞒着所有人,浩浩荡荡的离开了长安。
群臣见刘启如此执拗,只能跑到刘恒那里闹事,希望刘恒出面给个说法。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刘恒居然同意刘启的和亲政策!
“当初我是说过,以后不再和匈奴和亲,但指的是我这一朝,并没有写入祖训,要求后代遵守啊!
新皇帝登基,你们应该听新皇帝的,而不是听我的,我已经退位了,既然皇帝已经作出了决策,那你们执行就是了,又何必再来找我要说法?”
虽然退了位,但刘恒也一直在关注朝中的情况,苏云也是经常和他聊一聊。
藩王,肯定是要削的,就像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说,诸侯王早晚都会反,早反危害小,晚反危害大。
不如想办法逼反一两个诸侯国,逐个击破,将他们一举削弱。
只要政策不太激进,朝廷对抗诸侯王有的是手段,毕竟主动权在朝廷手中。
空闲时间足够,刘恒已经仔细分析过了,诸侯王要造反成功,必须集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天下的诸侯王能全部联合起来,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矛盾,通力合作,共同对抗朝廷。
二是北方的匈奴趁机出兵,而且必须派出大军,从北方进攻大汉。
三是诸侯王快速集结大军,以最快的速度攻破梁国,只有占据中原一带,才有和朝廷打持久战的实力。
三者无论缺了哪一个,诸侯王的造反都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