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浪潮中,需跳出技术执念,回归客户未被满足的底层需求(如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降本增效”的本质诉求)。
类比佛家“破我执”,建议寺院可开发“电子功德簿”,将香火捐赠透明化,既顺应信息化趋势,又强化信众信任。
同时以无常观迭代产品。引用其参与的产学研合作经验,提出“创新如流水线”:
寺院可试点“禅修课程模块化”,将打坐、诵经、农禅拆解为可组合单元,适配都市人碎片化时间(类似bA案例教学中的模块化设计逻辑)。
定期收集信众反馈,动态调整内容(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流动智慧)。
汪东明还觉得融合之“中道”:资源共生,守戒律本心。
所谓跨界不越界,资源整合的戒律,他借南方政企校合作案例,建议寺院与高校共建“禅文化研究中心”: 学者研究古籍数字化,匠人复原传统建筑工艺,僧人传授禅修心法,形成“学术-技艺-修行”三位一体生态。
同时严守戒律底线:例如合作中禁用商业化佛像,保持文化纯粹性。
保持制度与人性的平衡。借鉴早期bA案例教学模式,提出“丛林清规2.0”: 引入目标管理法(oKR雏形),将“弘法利生”分解为可量化指标(如年度居士培训场次),但保留“过午不食”等核心戒律。
建立“方便法门试验田”,允许年轻僧侣提案创新(如素食预制菜研发),通过三月观察期验证可行性。
创新融合的“因果闭环”:从因地向果地延伸。以终为始的规划逻辑,提出“三步因果链”:信众需求(因)→服务创新(缘)→文化传承(果)。
比如针对年轻群体焦虑,开发“职场禅”工作坊(需求端);联合心理学者设计课程(资源端);收益反哺古籍保护(价值闭环)。
同时数字工具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寺院可借助互联网建立线上社群,但需设定“数字清规”,避免技术异化信仰本质。
汪东明说完后合掌道:“大师,创新如风过竹林,叶响而竹不折;融合如水入杯盏,形变而性不移。管理之道,不在逐新弃旧,而在以禅心观万象,化万法为镜台。”
此时的圆信大师已经是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没想到汪东明一个外地的小商人,居然对佛家的东西研究得这么透透彻,不管他说得对不对,但其中很多东西是很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是非常贴合寺庙的需求。
梵音大师也不断的点头,他起初也只是想看看汪东明能说出贸易公司的一些东西来,没想到的事竟然像是为寺庙量身打造的一样。
原本还对汪东明嗤之以鼻的圆信,也坐直了身体,认真地听了起来。
同样,原本是被赶鸭子上架的汪东明,越说思路越清晰,越说越感觉自己有好多的感悟,一些东西他是在梵屿寺游玩的时候想到的,也有在浙东江心寺了解并总结的,此时的他忘了面对的是两位大师了,继续说道:“当然一切都得要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管理都是相通的,企业管理和寺庙的管理其实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