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0章 一大利器!(2/2)

熊县长颇有经验地说道。

然后他又指了指办公桌前的这些文件,揉了揉太阳穴说道:“阿旺啊!你看看,这么多

幸亏年前有你预警了鼠灾,否则这报告上的数量起码还要翻一倍。

去年是饥荒年,今年也不好过呀!气象部门那边已经预警了,今年的降水量,同样低于平均水平。

可想而知,大部分的生产大队,还是会因为缺水的问题减产。

即便是那些靠河的田地,到时候担水浇水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因为之前和林火旺几乎是无话不谈,算得上是忘年交。

所以,熊县长自然而然地将刚刚在烦的这些问题,随口向林火旺吐槽担忧了起来。

而林火旺一听到这话,也是乐了,笑着说道:“熊县长,我之所以提前来县里找你,还真就是为了这件事来的。”

“嗯?怎么说?阿旺,难道说,你有能解决干旱的办法?”

一听到这话,熊兴旺蹭的一下从位置上站了起来。

双目炯炯地看着林火旺,熊兴旺激动得就一把将他的手给抓住了。

“熊县长,你先别激动。我也只是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林火旺赶紧笑着拍了拍熊县长,然后才说道,“既然我们北方这几年多大旱,那为什么不动用力量,给每个生产大队的田地附近,都修几口井呢?

这样的话,通过地下水来缓解旱情,就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了。”

原本还以为林火旺会有什么好主意的熊兴旺,一听到他说的想法是“挖井”,立马就苦笑着摇了摇头。

“阿旺啊!你的这个想法,还真的是一点都不成熟。

挖井取水,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难道都不知道么?

只是,你知道挖一口井的成本有多大么?

哪怕由我们县里统一找钻井队来打井,并且每次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在浅表层就打出水来,那都至少需要两三百块一口井。

这花钱都还是其次,关键是费时间呀!

这种敞口井,由钻井队搭配人工挖掘,最快也得八到十五天的时间,才能钻出一口井来。

这底下可是这么多的生产大队,田地也都是分布开来的。

假设一个生产大队,需要打五口井,才能保证旱时的用水。

那一个公社底下二三十个生产大队,就至少要打上百口井。

我们一个白山县,底下可是有着三十多个公社呀!

这就是三千多口井,你说说看,这哪打得过来,上哪搞这么多资金和人力呢?

而且,就算打了这么多井,旱灾来时,每一口井也都需要人力一桶一桶的从井里打上来。

其实并不比从河里挑水来得轻松多少,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取水的问题……”

这一连串的话说下来,熊县长却是又唉声叹气了起来。

一县之长,听起来很威风,和古代的县太爷一样,掌管着一个县几十万人的命运。

但实际上,坐在这个位置上,才真正知道其中的压力与不容易。

县财政账上,总共每年就那么点钱,但需要花钱的地方这么多。

到处的民生都需要改善,还有各种灾祸需要去振济。

挖井救灾的这个想法,也不止一次在县委大会上,有干部提出来。

但是,谁不知道挖井取水可以解旱灾呢?

可关键是……

就县里的这点财政,一年又能挖多少口井呢?

挖这种井的效率和效果,其实也并不明显,属于劳民伤财之举。

而在熊县长长篇赘述的时候,林火旺并没有打断他。

耐心的等他说完之后,才笑着说道:“熊县长,你说的那种是传统的敞口井。的确成本高效率低,我刚刚说的是一种叫做压水井的新型灌溉用井。

简单的说,这种井就专门为了灌溉取水而设计的。打的孔就这么大,然后用钢管放下去固定,上面用压力水泵取水,只要简单的压几下,水就能自己上来。

哪怕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也可以轻松的压力取水。

这样的一口井打下来,估计可以控制在一百块内的成本,时间也只要两三天。”

“什么?竟然还有这种井?阿旺,你说的是真的?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压水井的?”

熊县长再度激动了起来,因为如果林火旺说的都是真的,那这样的压水井,绝对是农业灌溉的利器。

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就能够方便快捷的取用地下水来灌溉作物,对于农民来说,简直就是神迹一般的存在。

“熊县长,我也是听以前下放牛棚的几个老教授们说过的。

当时他们看到我们生产大队灌溉挑水,就说过如果打几口压水井,就能轻松的解决灌溉问题,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

我听他们说,这种压水井在国外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国家在五几年的时候,也引进过苏式手动泵压水井。

后来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1964年的时候,仿制成功了这种压水井。

就我们吉省,在1971年的时候,在榆树县就试点安装了20口压水井。只不过后来可能因为动荡的原因,没有普及下去,最后不了了之了。

我也是这两天在家里翻书,发现那些老教授当时留下的压水井的介绍和手稿。

想到这两年咱们白山县都是天旱,所以想着可以靠打这压水井来缓解旱灾……”

一边说着,林火旺一边从自己的军绿色斜跨包里,掏出了一叠的图纸来。

他嘴上说是那些下牛棚的老教授留下的,实际上却是林火旺自己这两天赶制出来的。

前世当林业局长的时候,他就主持过白山县的压水井普及工程,通过县财政的补贴,在全县打了差不多两千口压水井,大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的灌溉效率。

根据当时他们统计的数据,平地的灌溉效率提升四倍,山地的灌溉效率更是提升了八倍之多。

玉米的亩产也从一百八十公斤,提升到三百一十公斤。

可以说,这压水井若能在东北三省都开始普及开来,绝对是提升这一大片黑土地粮食产量的一大利器。

……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