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只是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不想当一个扫兴的父亲。
既然自己有能力,那就给他们最好的。
刘家港外的军营处,唐赛儿手下中不愿下南洋,或者是已经安家的,都留在了山东,被徐闻妥善安置,至少保他们温饱无忧。
最后只剩下八百人无牵无挂,愿意追随唐赛儿。
进到军营后,就开始了严苛的训练。
他们以前学的那些东西,在这里根本就不适用。
如果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的士兵,是完全以徐闻的意志为转移,那就是郑和手下的战兵。
他们和四海商会的护卫,算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都是出自这个军营。
在这里,徐闻不用考虑到操典在大明范围内施行的普适性。
只需要专注四海商会的财力,和郑和船队的规模能够容纳多少战力,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教官都是暗卫中精挑细选出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
不论是海战,还是陆战都有对应的好手。
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伤残后存活下来的兵王,在这里把他们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就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多一丝存活的希望。
唐赛儿的这些手下,也都是厮杀过的穷苦出身,非常清楚这种机会的难得。
他们这些帝国的底层想学一点真东西太难了。
但是在这里,教官是生怕你学不会,哪怕你是文盲,也会用最简单的话语,让你们明白该怎么做。
实在不明白不要紧,一次次地去做,让身体去学会各种反应,所以甭管训练再难,他们也都扛了下来。
知道他们在训练,唐赛儿也跟着一起,身为主帅,她不想拖属下的后腿。
这样的特训,他们进行了一个月。
天气已经不允许他们再继续下去。
郑和和四海商会的船队,现在大多是以硬帆为主,必须借助东南季风,才能顺利到达南洋.
目前只有少数战船使用了软帆,才能逆风前行。
也不能怪研究所航海部门不给力,而是现在哪怕是西方现在也处于大航海的前期,各种技术也都是在萌芽中.
而且整个中东航线都被奥斯曼帝国所阻断.
直到郑和船队打通西非航线,和欧洲航海家初步接触后,才算是解锁了部分技术。
在此之前,航海研究所基本是在闭门造车.
哪怕是作为研究所的灵魂人物,徐闻也只是知道大航海极盛时,大家都是使用软帆.
至于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使用,他都是一知半解,只能给个建议,让研究所摸索了。
华夏因为地理原因,帆船的科技树都点在硬帆上,重新研究软帆,就是从头开始,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