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难得没有眼红的。
不管是徐闻的异姓王,还是徐华的武定侯,都是一刀一枪,实打实的功绩堆积起来的。
徐闻甚至还出现赏无可赏的情况,朱瞻基只能拼命给他加上各种虚衔。
有些臣子身后才能享受的荣誉,都放在了徐闻身上。
难怪朝中会有人调侃,现在徐闻就是活着的传奇,他一人便是半部大明史。
这么说倒也没啥问题,大明立国也才短短数十年,其中的大事徐闻经历一多半。
封赏完功臣后,朱瞻基改乐安州为武定,和徐华的爵位同名,可见对于这个童年玩伴的恩宠。
同时将数千附逆者,交于刑部牵头。
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定出罪责后,最后呈予宣德帝决定如何处理。
朱高煦父子被押送到北京后,被宗人府囚于皇城西安门内。
虽然不能杀他们,但是不妨碍朱瞻基亲自主持,编撰了一本《东征记》。
书中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还有自己如何快速平定叛乱的事情,完全记录下来。
彻底把自己这位叔叔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消息,朱瞻基还特意透露给了朱高煦知晓,让这位曾经骄傲的前汉王羞愧难当,甚至想过自尽。
但终归好死不如赖活,好不容易捡的一条命,朱高煦还是想活下去。
至于其他人。
经过漫长的审理后,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
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至此,宣德元年轰动一时的朱高煦谋逆案终于告一段落。
朱瞻基也能把注意力放到正常的国事中来。
徐华和徐谦两位哥哥在乐安州打得如火如荼时,唐赛儿和徐明这两个弟弟妹妹,已经到了郑和的驻地,南直隶太仓刘家港。
此时的刘家港,有“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的美誉。
坐拥长江入海口得天独厚的位置,加上官方力量。
郑和舰队,还有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四海商会的通力协作,将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庞大的港口。
一些在京师重地不方便使用的设备,在这里大行其道。
当徐明看到遍布码头那些数丈高的吊架,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
他的心中除了兴奋,还是兴奋。
唐赛儿有些许不同,她除了兴奋外,还有一些巨物恐惧症。
这些数十丈宽的大船,横亘于码头之上,就如同巨兽一般。
船上的工作的水手,远远望去,就和蚂蚁差不多。
虽然已经做好充分心理准备,要下南洋了,甚至还幻想能够建立一番功业。
可是看到这些内陆地区无法见到的巨舟,她还是有些露怯了。
徐闻作为下西洋计划的推动者,还有四海商会的幕后首脑,这两方有什么新船型下水,都会在第一时间送一份船模到府上。
现在越王就有专门的一间屋子来存放这些。
徐明就是看着这些东西长大,对于航海的幻想,也是源自这些模型。
今日得见,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