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国公张辅恭声应了下来。
内阁自从改组以后,身上的担子多了不少,每日都固定在宫中文华殿办公。
皇帝一经召唤,几位阁臣立马赶紧过来。
看到越王和英国公两位大佬都在,而且面色严肃,年轻的天子脸上怒容未消,几人便知道这事情不小。
朱瞻基虽然没有自己父亲那样宽厚,可对比那位皇爷爷来说,对待臣子已经算很宽容了。
平素大臣们言语间有所不妥,也都是一笔带过,只要一心为公,他都不怎么计较。
能够把这样一个性格这么好的皇帝气成这样,二杨和徐谦,内心想到的就那一个名字:汉王朱高煦!
徐闻已经打包票说对方必反,朱瞻基也相信他的推断。
那有些事就不用再顾忌什么天家颜面,藏着掖着了,把张辅送来的那封书信放在各位辅相面前。
“你们自己看看,然后拟个章程出来吧。”
杨士奇和杨荣也是宦海浮沉,算是见多识广。
可眼前的书信,还是让他们越看越心惊。
从书信的内容和语气来看,就是给张辅的,英国公肯定不会,也没必要去攀咬朱高煦。
而且从笔迹上来看,这就是出自朱高煦手下头号谋士王斌之手。
王府和朝廷往来文书,他们都看过,自然认得这手字。
朱高煦有反意,在朝堂之中算是个公开的秘密。
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人即位之时,徐闻两次出手,一次秘不发丧,一次亲自坐镇,这防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可当朱高煦真正反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猝不及防。
他可是汉王啊!
皇家对他一直不薄。
且不说三番五次的僭越,而有些形同谋反的行为,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能忍的也都忍了。
或许就是这样的行为,让他认为皇家软弱?所以就决定造反了?
几位内阁成员,一边看,一边在心中腹诽。
徐谦在几个内阁中最年轻,看得也最快。
二杨还在细细研读之时,他便已读完,
而且还望了父亲一眼。
他今天清晨就来当值,并不知道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想看下徐闻有什么指示。
见到老爹双目低垂,正在闭目养神,徐谦心领神会。
此事不用自己操心了,早就有所安排。
徐谦虽然入阁,但是论资排辈,他乃新晋人员。
此时首辅为杨士奇,皇帝的质询,必须由首辅来应对。
杨士奇在心中斟酌了一番后,才答道:“依微臣之见,汉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目无君王,勾结朝中大臣,此乃谋逆重罪,但汉王乃天家血脉,臣等不敢妄下决定,还请陛下稍等,我等几位商量一番后,再将相关条陈呈与陛下。”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徐闻都得赞一句滑头。
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滑不留手,不揽事上身,难怪为三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