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零四章 加工厂开工,施秋玲天生打工圣体(2/2)

他可不像其他员工那样拿保底,就算厂子没开工期间工资也是照常发,然而那段时间太清闲了,赵建平总觉得在自己在吃闲饭白拿许承安的工资,想着多少得做点事,于是隔三差五去城里或各乡镇跑跑市场,看看到底个什么情况。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买了小学和初中的书本回来学习。要知道,当年这小子可是最怕学习的,和施秋玲一个样,见到书本就头大如斗。

但是没办法,一个副厂长文化水平这么低,赵建平自己都介意得很,硬着头皮也得多学点字和数学。

许承安拿了几份表达看了看,表单做得不专业,但是相对赵建平的知识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些表单每隔几天都有记录,标注干木耳的价格,是否供货充足等等。

秋耳刚出炉的那前三个月沧城市场上的货品还很充足,但是年后数量就越来越有限了,有些市场已经卖光了,也拿不到货。

到了三四五月份,市场更是全面断货,消费者想买都买不到。

要知道沧城还是位于林区的城市,周边那些非林区城市更缺,这也是近几年很多农副产品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买不起太多的农副产品,然而改开这么多年,很多人手头越来越有钱了,饮食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农副产品的需求激增,就算技术上容易克服的农副产品都跟不上,更别说段木黑木耳这种需要技术的高端品种。

也正是这样,郭嘉才会研究袋栽黑木耳,不过在袋栽技术出来之前,到处基本都是这么个情况,尤其北方更少。

尽管市场短缺,这会却没外地木耳卖到沧城这种小地方,南方的木耳比北方多点,然而段木产量也是有限的,别人有多余的产能都瞄准哈市那样的大市场,谁会在乎你个小城市啊,沧城的木耳供给就靠本地,黑土屯种木耳之后,这种状况缓解了一些,但还不够内需。

“建平,学会考察调查是好的!”

许承安点了点头,肯定了赵建平的努力,虽说他并不需要赵建平的这份表单就能了解黑木耳的供求情况,但对于他的积极性得鼓励。

赵建平略显担忧地提出了建议:“厂长,今年沧城这边的市场,我想最多加上两个乡屯小种植园的干耳就饱和了,剩下的都得卖外地,否则咱的干耳就会变成过剩积压。”

当了副厂长,跟许承安多了,他倒也学会了些专业术语。

许承安呵呵一笑:“这个我知道,不过咱多余的黑木耳不会卖到周边城市。”

赵建平下意识地问道:“那卖到哪里?”

许承安道:“省会!”

赵建平浑身一震:“省会?”

上年许承安就去考察过省会市场,不过赵建平认为挺难操作的。

赵建平试探性地问道:“省会离沧城这么远,想去一趟都不容易,省会市场管控应该也挺严格的,要搞定的关系会很多吧,咱们的产品能进场吗。周边城市的话,管控应该没那么严,关系会更容易搞定一些?”

许承安淡淡地道:“我已经搞定了,没意外的话今年就能进场!”

“啥?”

赵建平有点懵。

“我在省会那边现在有点人脉关系,那边市场大,黑木耳卖得也贵,咱多余的黑木耳卖省会市场收益才能最大化,此外还有机会打响名气,只卖周边城市的话,很难成为知名品牌!”

许承安的目的可不只是把沧城市场饱和后多出来的那部分干耳卖出去,还得做成品牌,打造高端。

只有这样,以后袋栽黑木耳技术出来之后,即便受其冲击,还能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