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依次下来,发现身处之地是一个岩洞。洞顶垂落着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在灯光的映衬下,宛如一座瑰丽的地下宫殿 。然而,众人无暇欣赏这美景,一心只想尽快找到出路。在梁红英的引领下,大家开始前行!
洞内宽窄不一,但行走还算方便。只是四周漆黑一片,看不到尽头,让人莫名恐慌。葛大爷率先提出疑虑:“要是前面是死胡同,等咱们折返时,老太太把洞口封了,那不得被困死在这儿?”梁红英没有理会,背着小丁,脚步不停。几个人想替换她背一下,却被她婉拒了。
又走了一段,众人惊喜地发现,洞顶有裂隙,透进丝丝天光,空气也随之流通起来。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时,前方传来狗叫声。“难道快到出口了?”小伙子加快脚步,隐约看到前方有光亮。可当众人赶到时,却被一堵秸秆墙挡住了去路。小伙子伸手一推,秸秆墙晃动起来,他顺势钻了过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小院子里。
院子里鸡鸣狗吠,一片祥和。小伙子兴奋不已,连忙扒开秸秆,招呼同伴出来。众人这才看清,小院位于山脚下,处在村子的边缘位置,村子不小,足有上百户人家!判断位置,应该已经到了山的北面。梁红英安排大家重新掩好秸秆,准备在此稍作休整。
众人刚喘口气,站在院子里往山坡望去,只见山腰处晃动着几面日本军旗。显然,鬼子已经追到半山腰,正在搜捕逃跑的人。大家惊出一身冷汗,要不是听了老太太的建议,以他们背着伤员的逃跑速度,恐怕早已被追上。
梁红英忧心忡忡,担心其他兄弟的安危。她怕有行动慢的,被鬼子追上。若再次被抓,后果不堪设想。
梁红英见小丁伤势严重,背着他继续赶路不太现实,便决定在村子里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她对同行的矿工大哥们说道:“几位大哥大叔,我打算先安置好小丁,让他调养几天。这里相对安全,你们不必陪着我冒险,尽早找条出路离开吧。”两位矿工大哥觉得她的话在理,决定帮她找到落脚处后再离开。
几人走出小院,四处寻找隐蔽的住所。这时,路上走来两位背着锄头的老人。老人看到梁红英一行,面露诧异。其中一位大爷直言:“你们是从矿区逃出来的吧?”众人没有隐瞒。大爷热情地招呼道:“快来!我瞧见山上鬼子在搜山,你们来对地方了。虽说这儿归鬼子管,但我们这里他们没办法。我家有空房,去我那儿躲躲。”
在两位老人的带领下,众人往村子中央走去。一路上,又遇到几个下地的村民,大家似乎对这种事见怪不怪。很快,一行来到几间土坯房前。老人推开栅栏,将他们领进屋内。屋内没人,老人笑着说:“你们运气好,我这屋子有个隔间,鬼子来了也难发现。”
说着,老人推开靠墙的橱子,后面露出一扇小门。打开小门,里面别有洞天,是一间隐蔽的屋子。老人解释道:“没办法,鬼子常来骚扰,我就琢磨出这个办法,不出屋子也能藏身。”梁红英对老人的帮助感激不已,将小丁轻轻放在床上,说道:“大爷,我们有伤员,得好好调养。您能不能帮着弄点吃的和喝的?”
大爷爽快地应下:“放心,住在我这儿,吃喝都不愁。”其他几人见梁红英安顿妥当,便准备告辞。老人叮嘱道:“白天别走,在这儿待到晚上。虽说这儿离矿区远,但鬼子说不定会突然来扫荡。我们村还没遭过他们大屠杀,其他村子可就没这么幸运了,鬼子一来就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梁红英等人听后,十分好奇为何这个村子能免受鬼子的大肆侵害。大爷解释道:“鬼子不是善待我们,是拿我们没办法。每次来扫荡,大伙提前藏起来。有的挖地道,有的像我这样做暗室。村子穷,没啥可抢的,鬼子找不到人,放几枪就走了。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指不定哪天他们就想出坏招。”
葛老头不解地问:“山上鬼子在搜查,村里的人怎么还敢下地?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大爷解释道:“鬼子在山上搜,我们这儿一般没事。就怕他们直接进村,要是村口站岗的点燃柴草,冒起浓烟,大伙就知道鬼子来了,会赶紧藏起来。而且这附近岩洞多,村民干活时就找好了藏身地,鬼子根本找不到。”
梁红英想把他们经过的那条通道告诉大爷,又觉得不该泄露老大娘的秘密,张了张嘴,把话又咽了回去。
大爷忙不迭出去给小丁端来水和吃的。他用簸箕装着热气腾腾的红薯,还提着暖壶进来。大爷心疼地看着小丁说:“庄户人家没啥好东西,先吃点红薯垫垫肚子。今晚杀两只老母鸡,给小伙子补补身子。”
话音刚落,外面突然传来乒乒乓乓的枪声。老人神色一紧,迅速冲出院子。梁红英紧跟其后,只见村口浓烟滚滚。老人大惊失色:“不好,鬼子进村了,你们快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