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音一出,婉转悠扬,给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箫声动听,乐曲古朴,梁红英坐在窗前,一边吹奏,一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思绪也随之飘回到过去。
虽是在屋内吹奏,可箫声却传得很远。一曲吹罢,梁红英觉得心情舒畅了许多。他刚想收起箫准备休息,毕竟明天是父亲的大寿,自己还要帮忙,需要养足精神。
就在这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自己的箫音刚停,笛声便响了起来,吹的竟是《凤求凰》。这曲调婉转动人,梁红英以前也吹过这首曲子,可今晚在这寂静的夜里听来,却格外令人激动。笛声高亢明亮,与箫声的浑厚质朴不同,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热情奔放。
梁红英从笛声中听出,吹奏者像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笛音中满是对爱情的追求。吹笛人一会儿将音调拉高,一会儿又压低,似乎在倾诉着内心深处的渴望。
梁红英情不自禁地再次拿起箫,凭借记忆,也吹起了《凤求凰》。一时间,箫声与笛声相互应和,在寂静的夜空里回荡。再配上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无比美妙、恬静的氛围。
梁红英一边吹奏,一边感受着对方的心意,渐渐体会到了那份热切。两人的曲调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已经合作演奏多年。一曲奏完,梁红英只觉浑身舒畅,心情大好。对方的笛声,让她感觉就像有一位温柔的情郎在抚慰自己,给予了她无尽的安慰与鼓励。
梁红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想要见见这位吹笛人,她觉得这个吹箫的人,同他笛箫和鸣绝不是偶然的,他隐隐地有一种预感,这个吹箫的人有可能,和暗中帮助自己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如果是同一个人的话,梁红英就找到自己的恩人了,所以他带着这种期待,拿着箫赶紧推开门,去寻找。梁红英对曹家大院本就熟悉,她一间房一间房地查看。根据声音判断,吹笛人有可能在屋顶,因为从声音能辨别出大致位置,就在小青住的地方不远处。
梁红英赶到那里后,一间间房抬头往上看,却没看到人,心中十分失落。她刚转身准备回去,借着月光,突然瞥见一个房脊上有个人影一闪而过。虽然没看清模样,但能模糊判断是个男子。看样子,对方并不想让梁红英看到自己,很快就离开了。
梁红英知道追也没用,既然人家不想露面,又何必强求呢?她怅然若失地回到住处,手里还握着那支箫,随后蜷缩到自己的床上。回想着刚才笛箫和鸣的美好场景,她不自觉地露出了甜甜的微笑。那种只有两个演奏者才能体会到的温柔与关怀,深深印在了她的心里。梁红英抱着箫,在美好的回忆中沉沉地睡去 。
没想到,她竟一觉睡到大天亮。
直到外边传来的锣鼓声,将她从睡梦中吵醒,她才意识到起晚了,赶忙匆匆梳洗一番。同时心里纳闷:“怎么小朵今天没来给自己送饭呢?”
梳洗完毕,她推开门,想看看这锣鼓声,究竟是从哪里传来的。一路上,只见熙熙攘攘,丫鬟婆子们都在忙碌着。人们见到她,纷纷热情地打招呼。此时的曹府上下,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
梁红英的心里也满是欢喜。父亲六十岁了,这还是做女儿的第一次陪他过寿。虽然父亲还不知道自己有她这么一个女儿,但梁红英也不觉得遗憾。她能看到父亲幸福地生活着,心里就已经知足了。
她缓步来到大厅,只见门廊两侧已经堆满了客人送来的礼物,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瓷器、玉器、字画,还有一些从西洋进口来的小玩意儿,堆成了一座小山。礼物堆在门的两侧,上边都粘着字条,写着是谁送的。梁红英看了一眼,有杂货铺的王老板、肉铺的李老板、鞋垫铺的姜老板,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送来的贺礼。
外边的锣鼓声震耳欲聋,梁红英按捺不住好奇心,赶紧走出去看是什么情况。原来,外边停着几班舞狮子和走高跷的队伍,正在门前摆开架势表演呢。其中有一个南派的狮子,一个北派的狮子,风格截然不同,此刻正在那里斗狮子,精彩的表演引得许多南来北往的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梁红英回头看看曹家这个大门楼,发现它重新上了漆,大门上的绘画也都是重新描绘的,焕然一新。尤其是那门上面挂着的两个大灯笼,红彤彤的,正无声地向外界展示着曹家的辉煌和地位。
曹府外,前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金大山带着几个伙计,忙得脚不沾地,正热情地迎接宾客。
大厅里,丫鬟们也没闲着,她们穿梭其中,正认真地摆放着宴席用的桌椅,为即将到来的寿宴做准备。
梁红英站在一旁,目光不经意间望向远处。只见一支队伍正朝这边走来。队伍前面的两个人,各自挑着一个大灯笼,格外显眼。再仔细一瞧,每个人都背着枪。
梁红英定睛一看,心中一惊,来的不正是镇长家的卫兵们吗?走在最前面的,是那油光满面的管家。他挺着个大肚子,大摇大摆地走着,满脸的得意,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看着这一行人,梁红英满心疑惑,他们所来何意呢?明明之前和曹家还闹得不愉快,如今却在曹老爷大寿之时前来,这一定没怀什么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