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国先把测量仪器放进了工棚里,然后让周永昌拿着一个50米的大皮尺,他则是拿着一小盒红色油漆,带着江春生、周永昌和老三、小赵两个工人,顺着要砌挡土墙的段面,50米一个点的开始丈量出318国道的道路中点,然后用红色油漆画上标记,写上编号。
七个点很快就标好了。接着,黄家国又开始指挥老三和小赵开始丈量318国道上的七个中点到鱼塘的距离。
两个鱼塘的水都已经抽下去了,露出了靠近公路一侧的近三分之一的塘底。黄家国手上拿着放线图,一个点一个点的丈量着将要施工的挡土墙到318国道中点的距离,认真的进行挡土墙基础外边线的定位。
周永昌的工人老三,的确非常灵活。他毫不犹豫的脱掉鞋子,挽起裤腿,主动的下到鱼塘里,踩着二三十公分深的淤泥,每量好一个尺寸,他就把木桩直直的插进塘底。同时,岸上的小赵又按照黄家国的要求,在鱼塘上面干坡上的相应定尺位置,打下了一根木桩。
黄家国交代说,这根桩是用来等会测量标高,设置施工用的基准点用的,一定要把桩打深、盯牢,做好标记。
平面定点完成后,黄家国开始架设水平仪。他先是来到靠近汉松桥头的斜坡上,开始熟练的架设仪器。
在工程队搞基建的时候,江春生曾经数次看景康义在平地上架设水平仪,他从打开三角架到调好水平仪,大约需要一分钟左右。而眼前,江春生发现黄家国在斜坡上架设水平仪,从打开三角架到调好水平仪,居然用时半分钟都不到。
江春生看着黄家国如此技术娴熟的操作,不由得佩服的说道:“黄工,你好厉害哟。还是在斜坡上架仪器,你居然这么快就完成了。”
“这还快吗?去年我们股搞技术比武的时候,我最快的速度是12秒完成。”黄家国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
“12秒?”江春生十分震惊的看着一脸自信的黄家国,仿佛想都不敢想。
黄家国并没有理会震惊在一旁的江春生,而是指挥着抱着塔尺的小赵,从汉松桥头的一个有明显标识的控制点上开始往下倒基准点。
黄家国在中间转移了两次仪器后,把基准点移到了桥头上坡的坡脚,然后对七个道路中点和七个土坡上的桩顶标高进行了测绘,在做好记录后,他反复交代周永昌,要保护好这七根木桩,千万别再把桩往下砸。
周永昌也是老建筑了,自然知道这几根桩的重要性,表示他会随时检查。
江春生也表示:等石头进场了,他会安排工人把这几根桩用石头围起来,如发现有什么变化,会安排周永昌相互校对与复测。
测量完成后,黄家国在现场,依照图纸和现场测量的情况,对周永昌进行了详细的技术交底,江春生也在一旁认真的做着要点记录。
随后,心领神会的周永昌提着半袋石灰,带着他的一帮工人去放基础开挖线,准备开挖基础去了。
江春生和黄家国留在架在工棚边的水平仪前,看着工人逐渐散开去干活。黄家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江春生说:“小江,你以前管过重力式挡土墙的施工没有?”
江春生笑了笑:“没有,我是两个月前才到工程队的。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还希望黄工多指点。”
“哦!其实很简单,你注意他们三点,一是砌挡土墙一定要老周他们先竖好样架,内外挂双线,同等份升高。”
“样架是什么?”江春生问道。
“样架就是在挡土墙的不同段面和一定的距离上,都要按照这个地方挡土墙的断面尺寸钉一个木框架固定在那里,若是分五层砌上顶,则两个样架之间,不管高低是否一样,都分成五等分,内外挂双线同时上升。这样砌出来的重力式挡土墙,表面才平顺,不走形。超过一定长度的挡土墙都设计有沉降缝,我们这段挡土墙的沉降缝是20米一道,样架就让周队长他们立在沉降缝的位置上最好。”黄家国认真的解释道。
“哦!那其它两个要点呢?”江春生一脸真诚的请教。
“二是一定要盯着他们座浆砌筑,一层石头一层砂浆,千万不能允许他们干码两层后再灌浆。三是砌筑砂浆和勾缝砂浆的配合比,一定要按我刚才技术交底时给他们的配比,用小斗车定量装运砂子拌和砂浆,不能让他们图方便的随便甩几锹就开始拌和。砌筑砂浆最好用粗砂,强度高还可以省水泥,如果是中粗砂,可以适当加一点瓜子片,这是我个人总结的一点不影响砌体质量,又能节约水泥的小窍门。”黄家国笑道。
“黄工,你还真是经验丰富啊!”江春生满脸钦佩地赞叹道。他的目光紧紧地落在黄工身上,仿佛能从他那历经沧桑的面容中看到无数的故事和经验。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车轮声引起了江春生的注意。他转头看去,只见一个头戴白色太阳帽的女子,已经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近前。
江春生终于看清了女子的面容,原来是李世英。她的额头上挂着几颗晶莹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滑落。
“江春生,一会有两车石头就要到了,你看下在哪里?”李世英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透露出她内心的一丝焦急。她一边说着,一边迅速跳下自行车,然后推着车快步走到江春生面前,停下脚步。
“李会计,你在这稍等一下,我去把施工队的周永昌叫来,让他确定位置。”江春生看着李世英,平静地说完,转身朝正在鱼塘边带着工人放线的周永昌快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