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章 春闱
叶南汐微微眯起双眸,将目光落在眼前这位心神不定的徐太医身上,嘴角轻轻上扬。
她朱唇轻启,柔声说道:“此次多亏有徐太医您的全力配合,这点小小心意,还望徐太医不要嫌弃。”
说罢,叶南汐朝着身旁的春婵使了一个眼色。
春婵会意地点点头,走到梳妆台旁,伸手打开妆匣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张银票,然后款款走回到叶南汐身边。
叶南汐微微颔首示意,春婵则将那张银票递到了徐太医面前。
徐太医见状,并未多做推辞,而是双手恭敬地接过银票,并躬身向叶南汐道谢:“多谢娘娘赏赐。”
言罢,徐太医再次行了礼,随后转身离去。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三月十八。
这一天,乃是三年一度的会试大考拉开帷幕之时。
会试,又素有“春闱”之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纷纷进京,只为能够在这场全国统考中一展才华、金榜题名。
此次会试,全程皆由礼部负责主持操办,其流程之严谨、要求之苛刻自不必多说。
不仅如此,当今圣上更是主考,足见对这次考试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而在众多朝廷官员当中,怀王有幸得到皇上萧策的委以重任,全权主管此次春闱会试的所有相关事宜。
会试乃是科举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其分为三场依次进行,整个过程共计耗时九天之久,每隔三日便会进行一场考试。
在此期间,考生们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食物方面,他们必须提前预备好足以维持整整三天的干粮,因为一旦踏入考场,在这漫长的三天时间内,他们将无法踏出考场半步。
会试的第一场主要考查四书五经,这些经典着作涵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考生们来说,不仅需要对其中的文字熟记于心,更要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二场则侧重于考察策问,要求考生针对给定的时事或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至于第三场,则是以诗赋作为考核重点,检验考生们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每场考试结束之后,所有的试卷都会被考官密封并编号,然后交由另外一批考官负责批阅。
如此一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阅卷过程的公正性,避免因人情关系或其他因素影响到最终的成绩判定。
而且,会试的考题并非随意拟定,而是会经过皇帝的亲自审定。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确保试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能从源头上保障考试的公平性,让真正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而当会试落下帷幕不久之后,紧接着便是更为关键的殿试登场。
殿试堪称是在会试基础之上展开的尖子选拔大赛,这场考试直接由皇帝亲自主持监考。
殿试通常会在皇宫之中宏伟壮丽的太和殿举行,民间俗称为“金殿射策”。
凡是在殿试中表现优异者,皆可获得“进士”。
而其中最为出众的前三名更是备受瞩目,分别被冠以状元、榜眼以及探花之美称。
此三者无疑代表着学子们,在读书生涯中所能取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耀。
倘若有人能够成功斩获此项殊荣,那么可以说他在读书这条道路上已然登峰造极,到达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巅峰境界。
而殿试考试结束后,需由皇帝亲自阅卷并评定成绩。
所以这一来,萧策也是忙得很,大半个月未踏足后宫。
四月十六日,天下文人科举的终极目标—殿试,终于缓缓拉开帷幕。
皇宫的宫门大开,迎接三百名贡士,他们其中,有人日后会成为朝堂中的中流砥柱。
前来应试的许多人忐忑不安,这是科举的最后一战,十几载寒窗苦读,天下群英汇聚,以笔为利器,竞相搏杀,可谓心潮澎湃。
言幕云是这次春闱榜首,也就是今天的会元,走在最前边带头进入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