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老于根据社员们的讨论意见,想象设计出要塑的玉皇是一尊坐像。他坐在龙墩上,面前的御案支住双肘,手里拿着要递出去的圣旨。为了坚固,老于决定御案的板子用钢筋水泥预制,然后再安放在玉帝面前的方台上。
这样,老于就又把竖在圆台的木桩上绑上了两根横木。靠上面的一根长一些,是玉皇的肩膀。靠下面的一根短一些,是龙墩。他又在靠上面的横木两头儿各绑上一根当肱骨的木头,再在两根肱骨木头的另一头儿各绑一根尺骨木头。
有了这个大体形状,他又在木桩和横木上、肱骨和尺骨上用铁丝捆上泡湿了的麦秸。捆好了,整体一看,就像是坐在草墩子上的一个大草人。
做好了玉皇的骨架草胎,他们又作陈玉梅的。陈玉梅的塑像被安排在西间里,也是用砖头水泥垒的台子。台子只有方台,比玉皇的矮两层砖,设计的是侧面的站像,双手举着三路香,正要往面前香案的香炉里去烧香。
为了把像塑得真实,老于专门到学校去向王学奎请教,要来了陈玉梅的身高等各部位尺寸,还要来了陈玉梅的相片作参考。
香案也准备用水泥板儿,香炉就用市场上常见的涂金粉的香炉。她的下身是两根木棒,上身是一根木棒。不过这根木棒不是绑住的,而是找木匠开的卯榫,牢牢地站在一个足有四公分厚的圆木板上。
上身木棒的上方也有一根当肩膀的横木,两头儿也是绑着连有尺骨木的肱骨木。这些木棒上都多少不等的用铁丝绑着麦秸。
华佗和黄犍像被安排在东间里,华佗的底座比玉皇的少一层砖,一条腿蹲着,一条腿半跪着,正在给黄犍查前左蹄。
黄犍的底座只垒了一层砖。脊骨是一根弯曲的长横木,固定在三根插在地下的竖棒上。牛头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用两根木头固定在脊骨长横木的粗头。前左蹄翘起,与华佗的“手臂骨”接近。从头骨棒顺着脊骨直到后臀部,或绑着粗细不一的麦秸,或用砖头垒成牛腹状,里面填上土石。
这就像是画图画的轮廓,但可不像画师那样寥寥几笔一样容易,比建神庙打地基时还费工夫。为了加快速度,老于不再保守技术秘密。干到那里,他就向大家公开传授哪方面的知识。
结语:
绣花枕头美,泥塑有技巧。
底座要坚固,骨架要搭牢。
水泥垒砖头,木桩结构好。
形状成大体,初步打草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