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秦国内忧外患的局面逼得秦孝公不得不以商鞅之法治国,而不是秦孝公一开始就真的有多么喜欢商鞅之法治国。
面对行会的利益代言人黄宗羲,有贵族向燕忌建议,直接把黄宗羲杀死。
但是被燕忌拒绝了,这并不是他对黄宗羲有什么独特的感情,而是他明白黄宗羲不是关键,关键是燕国内部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大小小行会势力。
每个阶层团体都会有自己的喉舌、利益代言人,杀死一个黄宗羲,行会们也会选出一个新的黄宗羲来为他们代言,而且有了前车之鉴,新的黄宗羲将会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对付、更加难以合作。
愚蠢的统治者只会动用权力杀死反对者,高明的统治者懂得利用权力来与反对者合作,慢慢地把反对者潜移默化。
杀死林贽,或许是燕国最大的错误。
林贽活着的时候,大家都当他是小丑,可是等到林贽被王家杀死后,他仿佛成圣一般,被许多人崇拜,他的思想也被逐渐传播开来。
又一个月后,燕忌被贵族议会选举为新一代燕君,并且重新制定国策。
新的国策总体而言是战略收缩,首先是暂时放弃山东道,全力休养生息,其次是在辽东北部建造更多堡垒和了望塔,对高句丽采取防御战略。
不过防备高句丽也只是顺带的,燕忌以及燕国贵族们,依旧把山海关建设放在了国防第一位。
虽然中原与高句丽都是燕国的敌人,但相比较而言,对于燕国而言,明显中原的威胁更大。
要防高句丽,但主要防中原,要防行会,但主要防王霆。
相比行会反贼的威胁,王氏贵族们更加害怕自己家族又出现一个王霆。
哪怕高句丽已经两次肆虐辽东,多次攻击燕国的附庸国,但燕国贵族们依旧把中原当成主要敌人,把高句丽当成次要敌人。
高句丽壮大,无非是抢劫一些财富人口,最多攻占几座城池而已,可如果中原壮大,那是要跟燕国拼命的。
中原的世家士族们也是类似想法,要防胡人,但主要防汉武帝,胡人壮大无非劫掠,可如果朝廷再出现一个类似汉武帝的统治者,他们这些世家士族通通都得被弄死。
燕国被高句丽劫掠辽东,而燕国做出的反应却是立刻加强山海关的建设,防备中原也像高句丽一样进入辽东肆虐。
与此同时,当燕忌主持国防建设和休养生息的时候。
曲阜城
孔家
“燕国似乎准备放弃山东道?”
“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当真要降于齐国?”
“是时候把我们之前写给齐国的那份《降书》拿出来了,顺便把写给燕国那份《降书》赶紧烧毁。”
“高氏会保留我们在曲阜的特权吗?”
“当然会,我们孔家是天下儒士的代表,是代表中原文化的牌匾,只要他高氏还想要争取中原读书人的支持,就不得不优待我们。”
“我们没必要在乎谁是天下之主,只需要在乎新王朝统治下,有没有我们孔家的一席之地。”
孔家众人正在商讨家族的未来,当知道燕国打算放弃山东道时,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向齐国高洋臣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