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9章 人比人得扔(1/2)

韦待价拿到了杨太后的手谕,并没有立刻将命令带到财政部。

他思索再三,好像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隔着车窗,小声对太后说道:

“殿下,房相和长孙相的意思是——

“决策当然由二位圣人做出。不过,政令可以以他俩的名义来发布。”

杨氏闻言,眉头立刻皱了皱。

难道李明不在,那两条老狐狸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试图篡权了?

当然不是。

且不说能不能的问题,开启战时经济本来就是李明的主意,他俩在整件事情里的角色,不过是发文秘书和橡皮图章而已。

况且,战时经济也并不是一件很让老百姓愉快的政策,相反,还很拉仇恨。

把自己的姓名加到这份政令后面,那就别想谋求一个好名声了,反倒更像是个背锅的。

背锅……

恐怕这就是那二位的真实意图吧。

杨氏隔着车窗,端详着候在车外、忠心耿耿的阿韦,眼前莫名浮现出老房、长孙两个笔耕不辍的身影。

她朱唇轻启,简简单单地回答了两个字:

“不可。”

韦待价似乎对太后的反应早有所料,开始摆事实讲道理:

“殿下,这不是考虑个人名誉的时候,这是二位宰相为了我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所计。

“陛下和您二圣,乃是我大明的根本所在,是凝聚汉蛮各族于一心的基础。

“二圣为国殚精竭力,名誉不容污损,尤其是在这大战之中、最需要万众一心的特殊时期。”

杨氏没有立刻回答,只是静静地听着。

“虽然二圣之光有如日月,大明万民久沐其中。

“但是若紧缩财政、提高税赋、配给口粮,百姓的利益暂损,仍不免有个别宵小忘恩负义,腆享皇恩而不自知,对二圣生出怨言。

“而唐军主力云集山西,大战一触即发,前线吃紧,实际情况又逼我方不得不出此下策,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战争中去。”

韦待价渐入佳境,语速越来越快,显然对这套说辞雕琢打磨了很久。

“然而,如果由房、长孙二相作为此项政令的名义决策人,则两难自解。

“陛下在外将兵,殿下身居后宫,完全可以当做对此事不知情。

“百姓自然会将怒火对准留守国内的二位擅权宰相,而不会怪罪于冰清玉洁的二位圣人。”

杨太后听得极为专注。

聪慧如她,当然能明白文官们的意思——

把穷兵黩武的锅扣在文官集团头上。

套用李明的话来说,就是让老百姓以为“上面的意图是好的,只是执行歪了”。

“如此一来,前线的将士既能收到充足的资费,而二位圣人又无需担心名誉受损,国家的团结也能得到维护。”

韦待价侃侃而谈:

“三全其美,岂不美哉?还望殿下明鉴。”

杨氏久久不语,空气仿佛凝固了。

就在韦待价怀疑太后殿下是不是听得打盹的时候。

车舆里,传来杨氏温婉而坚定的声音:

“李明不是会推脱自己责任的人。

“诸位爱卿的好意心领了,但是此计策断不可行。”

韦待价心中有些焦急:

“殿下,二圣的名誉事关军国大计,不可有半点污损啊……”

“你们错了。”杨氏轻轻打断道。

韦待价一愣,立刻谦逊地抱拳道:

“韦某愚昧,还望殿下解惑!”

杨氏微微摇头:

“我,也不担责。”

韦待价:“咦?”

杨氏缓缓说道:“一切责任,都由明皇一人来背负。”

“可是殿下……”

韦待价还想再劝。

被太后亮出的一张纸堵住了嘴。

纸页平平无奇,背后还残留着某位计相算账的账目。

但是正面盖着大大的“大明皇帝”印章。

无疑,这张纸便是李明陛下从前线发回来的“圣旨”,敕令收紧国内经济,全面转入战争状态,为山西之战做足物质准备。

大明帝国的一系列波澜,就是以这张轻飘飘的一页“废纸”为肇始。

“看清楚了吗?”杨太后轻声问。

韦待价机械地点点头:

“看清楚了。”

在这份举重若轻的圣旨底下,签着顶天立地的“李明”二字。

意思是,这锅我背了,你们谁也别抢。

“谁决策,谁负责。

“谁也别想推脱卸责,但明皇也不会让手下人揽过。不让老实人吃亏,这便是他的本意,很公平。”

杨太后轻轻说道,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韦待价还想最后再挣扎一下:

“殿下,事关江山社稷稳固……”

“不必多言。”

杨氏干脆利落地打断他。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话说到这份上,韦待价也无法反驳,只能垂头丧气地领命:

“臣……这便通令房计相。”

“顺便将吾的这番话转告房相和长孙相。”杨太后柔声吩咐。

“……谨遵懿旨。”

忠心耿耿的韦待价略一迟疑,但还是离开了。

杨太后靠坐在车厢里,望着臣下雷厉风行的身影,粲然一笑。

“多新鲜呐,那些心机深沉、争功诿过的大唐宰相们,到了大明却愿意为国而自污了……”

大明新鲜的事儿还不止于此。

平州、以及大明其他城镇的真实街景,老百姓的真实状态,她自己一直在亲眼见证——

到处都是安宁祥和的繁荣景象,离战争似乎非常遥远。

从官府到民间,大家依旧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年初就定下的生产建设任务。

可是别忘了,现在国家正处于全面战争期间!

和大唐的角力,非但没有让大明透支国力。

甚至可以说,国计民生毫不受影响,各项生产投资工作照常开展,仿佛这场大规模战争和大明毫无干系。

这本来就是如梦似幻般的事情。

忆往昔,汉武帝平匈奴、天可汗平突厥,都打得国库空空,国力吃紧。

大唐怎么说也比那俩蛮族强吧?

但是大明却应对得很轻松,简直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

“能赢。”

杨太后微微握紧了双拳。

以力平天下者,是谓社稷主!

…………

“山西大战在即,我能为李靖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兖州城上,李明望着空荡荡的城门口发呆。

就在不久前,那里挤满了唐军的阵列,他父亲还在那个位置和他隔空对骂呢。

现在,都偃旗息鼓了。

种种迹象表明,对方已经看穿了他调虎离山的伎俩。

虽然每天还有几个小兵来这儿按部就班地叫阵。

但那敷衍的态度,像极了老子逗熊孩子玩儿。

“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啊,鼻子就是灵……你给我等着。”

李明咬牙切齿地抓起城垛上的一把雪,扔了下去。

“陛下。”薛万彻的大嗓门儿在后面响了起来:

“已经做好出发的准备了,您可以上路了。”

上你妈的头……李明放弃了提高这蠢货情商的一切努力,就当他在放屁,气鼓鼓地回了一句:

“哦!”

便头也不回地下了城楼。

契苾何力正好上来碰见了李明,刚要打招呼,可看着领导的一张臭脸,硬是把话咽进了嘴里。

回头纳闷地悄悄问老薛:

“陛下怎么生那么大气,你又和他说什么了?”

薛万彻无辜地摇摇头:

“没说什么啊,只是告诉他该启程了而已。”

“真的?”契苾何力不是很相信自己的这位老伙计。

“真的。”薛万彻布灵布灵地眨着他的那双铜铃大眼。

…………

离开兖州北撤的一路上,李明坐在马车里一言不发,看样子还在生闷气。

“陛下您就别一直闹别扭了,咱离开兖州不是撤退,是战略转进啊。”薛万彻坐在一边开导道。

坐在另一边的契苾何力满意地微微点头。

这家伙终于学会说人话了啊……就在他刚放松下来的时候,老薛紧接着补上一句:

“反正太上皇已经提前看穿了陛下您的计策,把李靖打得急忙写信求援了。

“您再继续待在兖州也只是自己骗自己,不如趁早班师回朝,早做打算。”

老契苾深吸一口气,想说点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口。

薛万彻,还是你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