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1章 深藏功与名的李二陛下(1/2)

“陛下请三思啊!”

平州行在,李明的书房里。

长孙无忌正在苦苦劝谏李明陛下,试图说服他的这位好大外甥收回荒唐的成命——

也就是采纳李靖的第三种方案,一退到底,回到齐州,吐出这场战争中所获得的一切土地。

那就是,黄河南岸的中原富庶之地,让大明能彻底压过大唐的关键。

明明都已经识破对方的战略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思想滑坡?

“中原是唐国的重要经济命脉,只要能占住,时间一长,敌人不攻自溃。

“现如今敌方的战略已经被破解,六万唐军主力的方位已经被确定,且时刻处于监视之下,没有奇袭的土壤。

“陛下为何仍然执意要收回兵锋,放弃前期攒下的所有优势,回撤至齐州一线?”

长孙无忌的声音几乎带着央求的意味。

他不是在质疑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

他只是非常不解。

齐州一线,基本也就是战前的边界线。

打了老半天,明明已经上高堵泉水了,为什么却突然要缩回一塔?

这位半路出家的国舅可太希望李明赢了,比其他从始至终的十四奸党骨干成员都要积极。

正因为他是半路出家的,在半道上跳下了大唐这辆车,上了大明这条贼船。

如果大明这条船抛锚了,那岂不是显得他很呆?

长孙无忌可是先叛李承乾,又叛大唐的三家姓奴,自觉历史评价已经好不了一点了。

如果最后仍然是大唐获胜,李承乾吃鸡。

那长孙无忌也别担忧什么历史评价了,他自己很快就要变成历史了。

比自己抛掉的股票猛涨还要恐怖的,莫过于这支被始乱终弃的股票还会找上门来找他报仇。

长孙无忌扪心自问,李世民、李承乾二圣就算再怎么宽宏大量,想必也肯定容不得他这个首鼠两端的二五仔了吧。

所以,为自己计,长孙无忌比其他的十四奸党更没有选择,他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彻彻底底地把大唐摁死,把李明扶上位。

这就让他的心态难免受到影响,变得躁动不安。

“长孙公,你冷静些罢。陛下做此决定,自然有他的道理。”

房玄龄淡定地饮了杯茶,不失时机地戳一戳老对头。

在收获对方一个白眼以后,老房嘴角微微一勾,转而又问李明:

“那请问陛下,您是还有什么顾虑么?还望为我等解惑一二。”

李明的目光仍然停留在地图上,吩咐两人:

“替我把墙上的地图取下来。”

巨大的地图像地毯一样铺在地上,李明趴在上面,用笔在郑州以西的位置画了一个圈。

“李世绩的队伍在这里,一共六万,皆是大唐的最精锐部队。”

接着,他又在洛州画了一个圈。

“这里是东都的驻军,由李大亮率领。唐军用这些不入流的军队,拖住了李靖的队伍。

“然后再往西,是程知节的崤山古道守备部队,把守着函谷关和潼关。再然后是阿史那社尔统领的京城北衙禁军屯营……”

李明把唐军的布置图一个一个圈在地图上。

这些珍贵的军事情报,都是尉迟循毓、来俊臣、狄仁杰和执失步真的谍报机构,花费了巨大精力和智慧,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来的。

“这基本囊括了目前唐军阵营的所有将领和主要军事力量,十分详尽。”

房玄龄钦佩地点点头道:

“可是陛下,从布防图上看,唐军呈现出了明显的防守态势,对前线威胁最大的力量,也就是李世绩的六万精锐。

“您凭这些就做出了全面撤军的决定,是否有些过于谨慎了?”

“对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威胁,陛下如果要谨慎起见,可以稍稍后撤,让出一两个州即可。

“何必把吃进去的一下子都吐出来呢!”长孙无忌焦躁地摩挲着下巴。

现在两个老成持重的老头成了激进派,而敢爱敢恨的童年皇帝却成了不折不扣的保守派。

这情况让他俩始料未及,纷纷表示陛下为何要丧权辱国。

李明摇摇头:

“威胁不在看得见的敌人,而在看不见的敌人。”

“看不见的敌人?”老房和长孙面面相觑。

“这里。”李明指了指“明占区”以南的几个州县。

因为兵力有限,要同时兼顾进攻、防守和维稳所需的人力和补给,所以明军不可能占领整个中原,把有限的人力像洒芝麻一样洒出去。

他们占领的,是沿黄河南岸的那一条走廊。区块最核心,土地最肥沃,跨河补给也最简单。

而至于南边那几个不靠黄河的中原州县,比如宋州、许州、陈州等地,明军就没有余力染指了。

一是集中兵力,二是那些州县分布有淮水的支流,进攻起来比较困难。

明军不染指也就罢了。

然而在战场态势图上,唐军的踪影却也没有出现在那里。

“这很古怪。按理说我军占领了黄河沿岸,那敌方应该立刻补强这三州的防线才是。

“可是根据我们的情报,唐军却将主力放置在郑州以西,南部中原至淮水一线的州县防务全部放空。

“这是为什么?”

李明的问题,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回答不出来。

“确实……有蹊跷。”房玄龄抚摸着胡须,斜了一眼长孙无忌。

“国舅,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脸色沉凝,不发一语。

李明用小拳头捶了捶这几个地方:

“我怀疑,并不是唐军没有在此大规模部署兵力。而是那些兵力都藏了起来,没有暴露踪迹。

“看看,唐军一方,还有哪一位能领兵打仗的指挥官没有浮出水面,被我们的细作探子观察到?”

“嘶……”两位曾经的大唐巅峰文臣在脑子里过着一个又一个名字,和态势图上的姓名一个个做着比对。

“是我的父皇,李世民。”

李明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他的位置还没有暴露。他在哪儿,他指挥的是什么军团,处于什么方位?我们一概不知。”

房玄龄立刻反驳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太上皇陛下年事已高,所以选择留在京中运筹帷幄,而不是御驾亲征亲临前线?”

李明干脆利落地摇头:

“我父皇逢战必身先士卒,他不会龟缩在后方的。”

在原本的世界线上,李二同志也差不多是在这几年里选择了亲征高句丽。

连大老远的高句丽,他都不辞万里地蹦跶过去。

这离关中近在咫尺、又交通方便的中原古战场,他没有道理不帮帮场子。

长孙无忌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但他还是不情不愿地点下了头:

“是的,陛下说得有理。太上皇……不是闲得住的人。”

作为李二陛下的大舅哥,长孙无忌对那位大老爷的性格多少也算是有些了解的。

陛下的外在表现或许和好大儿李明有所不同,但是内核是极其相似的——

都对自己的文治武功有着极强的信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书库 . www.xuanshu100.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百书库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