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府路宣抚使兼燕山府知府王安中,与王黼和粱师成关系密切。自王黼和粱师成失宠倒台以来,王安中整天惶惶不安。他知道自己在燕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果然,童贯来燕京视察第二天,即上奏,建议免去王安中职务。副宣抚使蔡靖接替王安中的职务,出任燕京一把手。
童贯接着又奏请在河北路“置四总管”,即四路军事总管:
一是中山府军事总管,由辛兴宗负责。“中山府,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政和三年升为府。”
二是真定府军事总管,由任元负责。“真定府,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真、相、邢、赵、洺州。”
三是河间府军事总管,由杨惟忠负责。“河间府,太平兴国元年名高阳关,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州军,大观二年升府。”
四是大名府军事总管,由王育负责。“大名府,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通利、保顺州军。”
这四位军事总管,同时兼任诸路副都总管,他们都是童贯的老部下。童贯要求他们,积极开展“招集逃亡军人,及招刺诸处游手人充军,以为备边之画”。
童贯打算,用这四总管建立起河北军事组织体系。通过这四总管招兵买马,加强实力,以此来巩固和加强河北防御,形成第二道防线。童贯的这套设想,并不是来燕京之后才想出来的。其实,童贯在太原与马扩谈话时,这套设想就已经形成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军事组织体系,只不过是一个漂亮的空架子而已。
河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关可以据守。所以,宋朝自建国以来,为防辽军南下,在河北边防线上采取了很多防御措施。例如,大规模种植榆树柳树构成防御树林,开挖塘泺修建“水上长城”,加强城池建设构筑城池防御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应该说对巩固宋朝北部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一百多年间,和平友好,无大规模战事发生,边境之人“不识兵械”,甚至有许多士兵不会骑马。所以,河北边防虽貌似存在,但无论是战略设施还是防御体系,皆已废弛许久。
童贯对河北的军政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的。从宣和四年(1122)春天,他率军来到河北巡边开始,直到宣和五年(1123)七月致仕,他一直在经营河北军务。一年后,即宣和六年(1124)九月,谭稹被撤职,童贯又重新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继续经营北方防务。
童贯将燕山郭药师与常胜军设计为第一道防线,将四军事总管设计为第二道防线,将黄河看作是第三道防线。童贯以为,通过这样层层设防,河北防线应该是固若金汤。
回京后,童贯向宋徽宗汇报说:“郭药师练兵有术,力能抗掳,忠义可嘉,绝无异图。”
同时,主管朝廷军事工作的领枢密院事蔡攸也向宋徽宗保证:“郭药师绝对没有问题,绝对可靠,请陛下大可放心,大胆使用。”
至此,宋徽宗这才打消了对郭药师的疑虑。
随后,宋徽宗又接到一些奏报,说郭药师与金人私下有所接触,提醒皇上要引起注意。宋徽宗对这些奏报都不予重视,搁置一边。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