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中考模拟再现(15篇)+原创练习(5篇)
一、考点分析
1. 考查题型:13-15题三个题(解释重点词、翻译句子、文章理解)
2. 考查情况及复习方法
第13题:
(1)课内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天津2021年中考“闻更鼓分明”的“闻”,可迁移至课内《桃花源记》“鸡犬相闻”的“闻”,译为“听到”。
(2)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练,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如天津2020年中考“鲍子不以我为怯”的“怯”,可组词为“胆怯”,结合语境,推断此处意为“胆小、畏缩”。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释,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可联系相关成语来推断词义。如在解释“河曲智叟无以应”中“叟”的意思时,可联想成语“童叟无欺”,其意思是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由此可推知“叟”是“老人”的意思。
第14题:
(1)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
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
雅——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
(1).明确选句的特点
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
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
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
(3)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
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15题: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已的话组织文字回答。